第1部分(第3/4 頁)
部隊,出現了意志薄弱者,一些解放過來計程車兵逃亡了,另有些老兵也開始違反群眾紀律了……在我國幾千年歷史上,大凡軍無糧餉,三天之內必成匪,因為不掠奪群眾就活不下去。劉鄧大軍會不會重蹈歷史覆轍呢?我看到在這艱難時刻,劉鄧首長敏銳地發現危機的嚴重性,鄧小平乾脆直言:“這不但是生存艱難,更是我軍政治危機!”劉鄧首長大抓軍紀,在這非常時期施行了嚴厲的“三個不準三個槍斃”,甚至公開槍斃犯法的戰鬥英雄趙桂良。此事震動三軍,令當地百姓感慨萬千:“他們還是當年紅軍啊!”當我看到書中杜義德將軍固執地“追殺”一個摘了群眾桔子的小戰士時,不禁感到寒氣逼面。哦,在那個寒冷的冬天,一支軍隊為了在嚴酷環境中屹立不倒,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需要付出多麼痛苦的代價啊!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有萬將士,7個月之後,出大別山時只剩下萬人,損失一半以上。他們大部分並非戰鬥減員,而是在嚴酷環境中被逼死的、苦死的。然而,熬過這一關者個個是英雄,“戰士個個可以當排長!”這支大軍在大別山那個寒冷的冬天所做的一切,一年之後,便在淮海戰場顯示異樣輝煌——那個偉大戰役的主體,就是飽經磨難的劉鄧大軍!
在閱讀此書過程中,我內心的痛楚與激動交替而起,就像大別山的山嶺那樣層出不窮。我感覺我們此刻享受的美好陽光,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當年大別山區的寒風苦雨。共和國今天的輝煌,相當部分出自那個冬天劉鄧大軍承受的苦難。但它們又不僅是苦難,也是今人的財富。
革命歷史題材的紀實文學,在創作上一直有個難點,就是如何讓這題材不僅具有革命價值,更具有人類生存與發展意義上價值。我覺得《冷的冬,熱的雪》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兩位青年作家在當年那段歷史上,深入開掘,探索心靈,暢言人之窘言與難言。他們從平凡五穀中提煉美酒,他們展現的許多情景都表明,中國革命者曾有過的偉大,從另一角度證明我們人類的偉大。
寂靜的山嶺之所以震撼蒼穹,因為山中有過我們的劉鄧大軍!
2007年8月於南京湯山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相關
關於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報告文學已經出版了很多,關於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的艱難處境,大多語焉不詳。這不該一筆帶過。作者是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葛紅國與創作員裴志海,採訪了三百餘名參加過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原劉鄧大軍指戰員,他們最高的有當時的縱隊領導人,如六縱政委杜義德,也有旅、團級指揮員,如六縱十七旅旅長李德生、十八旅旅長肖永銀、政委劉昌、十六旅四十六團團長唐明春等。這些人,大多數都已經是###十歲的高齡。他們具體地詳細地講述自己的戰爭經歷,講述自己的戰友和老鄉的遭遇,講述戰爭的激烈和殘酷。他們也曾作過軍區司令員、副司令員等高階領導,但他們面對作者的採訪,毫無保留地講述了自己在大別山的經歷,也不諱言失敗和挫折,甚至還有反思。如肖永銀將軍,不但詳細地回憶了兵敗王家店的經過,而且還主動地講述了許多人在此之前並不知道的“宋埠殺匪”。
“紅軍、八路軍就是苦出來的。可到了大別山,那日子比長征還苦,以後抗美援朝也比不上,要苦多了。”敘述過去的老人們落下了眼淚。作者也落下了眼淚。劉鄧大軍為了完成中央賦予的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任務,做出了重大犧牲。就僅僅以數量來說,躍進大別山前全軍共萬餘人。轉出大別山時,實力統計萬人,損失一半以上。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無後方作戰,所遭受的艱難困苦,決不是能一筆帶過的。這對那些犧牲的解放軍指戰員也是不公平的。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一支悲壯的史詩。作者在對歷史事進行宏大敘事的同時,還把目光停留在歷史的細節上,用筆深入那些親歷歷史事件中的個人內心,儘可能地實地記錄、整理歷史。 而且不但有血有肉,更有骨頭,敲擊起來,骨頭嘠嘎作響,經受得住讀者推敲和歷史考驗。這本書的寫作,是在“搶救歷史”。這是一部經受得住讀者推敲和歷史考驗的作品。這是一部獻給為大別山區人民,以及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的大書。
黃泛區(1)
1947年3月,國民黨集中重兵蝟集陝北和山東,形成“雙矛攻勢”,形勢十分嚴峻,需要劉鄧大軍儘快轉入外線作戰,配合西北、華北解放軍反擊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同時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如果從地圖上來看,蔣介石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就像一個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