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也不進屋。有個機槍連,過新年住老鄉家,為了尊重群眾大年初一不潑水的風俗,全連一整天沒洗臉。
原六縱十六旅四十七團一營一連戰士郭榮廷當時只有14歲,沒有鞋穿,行軍時只能赤著腳,幾天工夫下來,腳上鮮血淋漓。有一次部隊在一個村莊外宿營,他偷偷地跑到村莊裡,向老鄉借了雙布鞋。第二天部隊出發後,走了半里多路,他想想心裡覺得不踏實,就給班長彙報了:“我給老鄉要了雙舊鞋。”班長就問他:“你給老鄉什麼東西沒有?”他說沒有。班長忙給指導員彙報了一下,指導員立即讓班長帶上郭榮廷回去,把鞋子還給老鄉,並給老鄉道歉。班長也不忍心郭榮廷赤著腳行軍,他把郭榮廷帶回到村莊後,和老鄉商量了一下,徵得老鄉的同意,他把自己身上的襯衣脫了下來,算是把這雙鞋子換了過來。
六縱十七旅五十團宣傳股長楊志,是個知識分子,戴著一副500度的近視眼鏡。晚上行軍時,他就把一塊白毛巾綁在通訊員的揹包上,看著那個模模糊糊的白影子,白的走得快他也走得快,白的走得慢他也趕緊慢下來。平常大家都喜歡和他開玩笑,有次行軍,有個幹事說:“股長,前面有個水坑,你要跳一下。”楊志一聽,忙跳了一步,大家都哄地笑了。楊志也笑了。他雖然和大家嘻嘻哈哈的,但執行群眾紀律方面他可是一點也不含糊的。有一天部隊行軍,他負責帶領直屬隊,部隊休息時,正好坐在老鄉的甘蔗地裡。大家已經走了幾十裡,口乾舌渴。他們就慫恿通訊員去“公關”楊志:“楊股長,你渴不渴?”楊志嚥了一口唾沫說:“渴。”通訊員忙很高興地啟發他:“你知道不知道咱們坐在哪裡?”楊志看了一下,說:“我們不是坐在高粱地裡嗎?”通訊員忙說:“這不是高粱地,是甘蔗地,甘蔗又甜又解渴。”楊志一聽,警惕地看了一眼通訊員:“甜也不能吃!”通訊員還有點不甘心:“咱們偷偷地吃一些吧,再走路了也有勁。”楊志一口拒絕:“我說不能吃就不能吃!”說著就站起來,向大家提出了執行群眾紀律的要求,結果,直屬隊沒有一個人吃甘蔗,有的渴了,就趴在稻田邊咕咚咕咚地喝了一肚子水。這些遵紀行為都受到了群眾好評、傳揚。
。 想看書來
打土豪,分田地(1)
在堅持大別山鬥爭中,劉鄧大軍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要求,開始了邊行軍,邊土改,分浮財,打土豪的運動,大別山區的土改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民以食為天,農民依靠土地維持生計,但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從來都沒有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沒有土地也就沒有自尊,命運只能任人擺佈。中國歷史上一次次農民起義,都是不甘心任人擺佈,揭竿而起,但趕走了一個皇帝,又出現了一個新皇帝,農民依舊沒有土地,依舊任人擺佈。再也沒有像中國共產黨那樣熟悉國情,熟悉農民的政治集團了。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在解放區實行土改,把土地分給農民,從而贏得了農民的支援。
抗日戰爭結束後,為動員解放區人民支援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中國共產黨於1946年5月4日發出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決定將抗日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接著在晉冀魯豫解放區實行了大規模的土改,力度之大,甚至連抗日時期曾經幫助過中國共產黨的開明紳士也不能倖免。在毛澤東著名的《關於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問題》一文中提到的兩位開明紳士,一個是陝甘寧邊區的李鼎銘,另一個是晉綏邊區的劉少白,其中劉少白在土改中糧食和房屋也被全部沒收,還被上千人批鬥,只留下兩間破屋棲身,處境十分艱難,不得不向毛澤東寫信求助。
1947年,解放區的翻身農民紛紛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參加解放軍
這種暴風驟雨般的土地改革,雖然也有過火的地方,但它迎合了廣大農民的迫切需要,使農民真正地得到了實惠,動員農民參軍“保衛勝利果實”也就順理成章,農民成為解放軍取之不竭的兵源,以農民為主體的解放軍空前壯大。經過土地改革,僅僅在晉冀魯豫邊區,截止1947年6月,就有24萬翻身農民參軍,出現了幹部帶頭、兄弟爭先、父母送子、妻子送郎的感人局面;游擊隊、民兵發展到100餘萬。數百萬民工隨軍支前,擔負起巨大的戰爭勤務。
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了土改工作的強大威力,土改成為共產黨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的有力武器。土改剛進行完,標語口號也就刷上了牆:“翻身不忘恩,好漢去當兵!”“保田保家保鄉!”然後再發支槍,一批批農民拿著槍就上戰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