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沒有獲得成功的人抱有一種矛盾心態。他們往往相信那些維持社會運轉的機制,但對於經濟的重新分配,即用來支援那些機制運轉的稅收,沒什麼興趣。最驚人的一點是,這些新貴們正在形成一個跨全球的圈子,他們互相之間的共同點比他們與自己家鄉同胞的共同點還要多。無論他們的定居之所在紐約還是香港、在莫斯科還是孟買,當代的這些頂級富豪正在抱團形成一個新的世界。
這一虛擬拜金世界的誕生令人矚目,花旗集團一支傑出的策略團隊建議其客戶根據全球超級新貴的崛起力量設計投資組合。在2005年的一份投資報告中,策略師提出:“世界正分化成兩個陣營——頂級富豪和其他人。在頂級富豪圈,沒有美國消費者、英國消費者或者俄羅斯消費者,只有富裕的消費者,他們人數稀少,在收入和消費上卻是與人數極不相稱的巨無霸。令人驚訝的是,其餘那些數不盡的非富裕人群只分到總收入的一小杯羹而已。”
在投資界,世界分為富豪及其他人兩類已是普遍共識。2011年,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公司(BlackRock)的首席股權策略師鮑勃多爾對記者說:“美國股市同美國經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玩意兒。”——前者一飛沖天,而後者停滯不前。
自由市場的權威人物,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也注意到了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在2012年的一次電視訪談中,他宣稱,美國經濟已變得“十分扭曲”。他說,美國經濟衰退後迎來了“重要的經濟復甦只不過該復甦是屬於高收入群體、大銀行和大公司的”,而經濟體中的其他單位,包括小企業和“數量龐大的勞動力”經受了打擊並仍在痛苦掙扎。格林斯潘擔心,我們所見到的根本不是單一的經濟,而是在不斷分化、差距變大的“兩種根本不同的經濟”。
花旗集團對貧富差距這一問題設計了一個統計變數,其原理稱之為“消費者沙漏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社會分化成富豪及其他人,一個聰明的投資方式是買入超級奢侈品製造商(它們賣東西給頂級富豪)和折扣店商家(它們賣東西給普通大眾)的股票。(這一假說指出,隨著中產階層逐漸沒落,迎合他們需求的商家也將消失。)
這一假說至今仍在應驗。花旗的“沙漏指數”涵蓋了從豪華零售品牌塞克斯(Saks)到“一元店”家庭美元(FamilyDollar)的股票。這一指數從最初發布的2009年12月10日到2011年9月1日期間增長了56。5%,而同期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僅上漲了11%。
第一次“鍍金時代”
1897年2月10日,美國超級精英階層的700名成員齊聚華爾道夫酒店,參加由紐約律師布拉德利馬丁和他的妻子柯妮莉婭舉辦的化裝舞會。據《紐約時報》報道,最受歡迎的是“絕代豔后”瑪麗安託瓦內特(MaryAntoinette)的造型,有50位女士扮成了她。柯妮莉婭是一位略微發福的主婦,眼睛湛藍,嘴如彎弓,胸部豐滿,雙下巴隱約可見,她扮成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但掛著法國王后曾經戴過的一串項鍊,這足以令其他人黯然失色。布拉德利扮成路易十四(太陽王)款款而來。美國德裔皮毛業大亨約翰雅各布阿斯特扮成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他的母親卡羅琳也扮成了瑪麗安託瓦內特,她穿著禮服,戴著價值25萬美元的珠寶。銀行家JP摩根打扮成法國劇作家莫里哀,他的侄女摩根小姐扮成了普魯士的路易莎王后。
馬克吐溫在1873年的一部同名小說中創造了“鍍金時代”這個詞,但是馬丁舉辦的這場舞會標誌著,即便在一個逐漸習慣頂級富豪的國家,對鉅富的展示還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紐約時報》記載,這場活動是“大都市中舉辦過的策劃最為周詳的私人派對”。《紐約天下》報道,馬丁的客人包括86位大富豪,他們總共擁有的財富令世人震驚。據該小報所述,其中有12位客人每人身家超過1000萬美元,另有24位客人每人擁有500萬美元的財富,不是百萬富豪的寥寥無幾。
當時,整個美國都痴迷於炫富。《商業廣告》報道,“馬丁的舞會在時尚圈,甚至是普通大眾中都轟動一時,而仲裁條約、古巴問題和紐約警察廉政調查好像都成了公眾關注的次要事件。”那時和今天一樣,美國頌揚大亨以及造就這些大亨的經濟體系,但是即便在一個擁護資本主義的國家,馬丁的舞會最終被證實是一個失敗的決定。
舞會舉行的年份是1897年,正值經濟動盪不安的“長期蕭條”(LongDepression)時代——自18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