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聲而對:“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是主。”這好比撓癢癢撓到了正處,一直有奪位之心的朱棣聽罷大喜,便暗地裡進行著奪位的準備。
不管怎麼說,朱棣奪位是為“篡”,情形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差不多,但朱棣給自己篡位下的定義是“靖難”。那些跟著他從北平打到南京的將佐,個個都變成了靖難功臣。
朱棣奪位成功,改年號為永樂。在其執政期間,做了幾件大事。如派遣太監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還有一個最大的政績,便是遷都北京。
北京在唐代之前,一直屬於幽州。趙宋政權期間,遼國佔據燕雲十六州,北京在其內。經宋一朝,北京一直為少數民族的政權所控制。公元938年,也就是遼太宗會同二年,幽州改為南京,亦稱燕京。金與宋共同滅遼後,金佔據燕京,直到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定都於此,改名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先滅金,後滅宋,建立統一的元朝,分裂了數百餘年的國土再度統一。忽必烈再次更名為燕京,到了至元元年(1264)又恢復中都稱號。後來於此擴建皇城,改稱為元大都。
元朝國祚短暫,不到一百年,但對於北京的建設,卻是功不可沒。有一個叫劉秉忠的漢人,既當過和尚,也當過道士,還精通《周易》,因此得到忽必烈的信任。1256年,他受命在灤河上游修建開平城。他在建城中顯露的才華深得忽必烈賞識。於是在1267年劉秉忠再次被任命為元大都的營繕官,即建城總指揮。1276年,元大都建成。這一年,南宋都城臨安(杭州)陷落,趙宋政權滅亡。
據張清常先生考證,劉秉忠並非純儒,又得蒙古族皇帝信任,所以他敢突破舊制,提出獨特的建城方案,當時民間都知道劉太保(秉忠)設計的章法是哪吒城。哪吒是佛教傳說中的護法神之一,又稱哪吒太子。劉秉忠把元大都設計成長方形。如果從高空俯瞰,會發現元大都形似三頭六臂雙足蹬著風火輪的哪吒形象。
洪武元年(1368)閏七月,元順帝棄元大都逃走。八月徐達攻入城中,改大都為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府為北京。
朱棣遷都北京,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方虜患不絕,建都在北京,便於就近制御。當然,西安、開封都可選擇,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對這裡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數民族如匈奴、回紇等都已式微,而東北地區的契丹、女真、韃靼都仍存在著騷擾中原的能力,對付東北的“虜患”,北京顯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優勢;第二,由於“靖難”之役,朱棣在南京殺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對他們大開殺戒,因此結怨於江南。再繼續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經失去執政基礎。因此他從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遷都的打算。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朱棣奪位與遷都北京(2)
遷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是北京經過元末的戰火,毀壞嚴重,重建皇城,並非朝夕之事;二是初登皇位,立刻提出遷都,會讓人誤會他“膽怯”,而不敢在南京皇宮內號令天下;第三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北京定為首都,所需錢糧,還得仰仗江南,以當時的運輸條件,這也是個不易克服的困難。
不過,朱棣委實不喜歡南京,從永樂七年開始,他讓太子留在南京監國,自己時時跑到北京住下來。當時的情況是南京仍作為首都,而北京則成為行在。實際上,早在永樂四年,朱棣就開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據傳,明北京城及皇宮的設計者是姚廣孝。這個姚廣孝同元朝的劉秉忠一樣,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廣孝到死也沒有還俗。
姚廣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沒有保持“哪吒城”,而是按儒家的觀點,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則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設,整整進行了十五年。這期間,為配合遷都,朱棣做了兩件事,一是從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運河,打通南北的運輸幹線。據記載,洪武三十年,透過海運由南輸往北方的糧賦只有七萬石,永樂六年,就增至六十五萬石。永樂十二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增至五十萬石,另還有四十萬石由海運輸入。到了十六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就已高達四百六十萬石。
當北京的財賦供給與人口都不成問題時,朱棣就發出遷都的詔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變成了首都,南京則變成了留都。
遷都的正式實施是在永樂十九年(142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