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河南有79州縣,江蘇64廳州縣,湖北26州縣,廣西20州縣受到水旱洪澇災害。
受災地區,農業減產,甚至顆粒無收。人民生活不保,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往外地避荒。
清朝的政治也非常黑暗,吏治腐敗。財政連年虧空,朝廷公開賣官鬻爵。各級官吏翫忽職守,徇私枉法,甚至貪汙公款,中飽私囊。雖歷經整頓,毫無起色。
最嚴重的危機,莫過於外國侵略勢力的排闥而來。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緣於鴉片而起的中英戰爭,猛烈的炮火從南海之濱的廣州,蔓延到了人傑地靈的江蘇省會南京。清軍慘敗,訂下恥辱的城下之盟。清朝政府被迫支付鉅額賠款;割讓香港;開放五口; 降低關稅;並給予外國人以侵犯中國主權的“領事裁判權”。
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又是一敗塗地。僅幾天的時間,英法聯軍即攻佔了廣州城。隨後移師北上,克京畿門戶大沽炮臺,直逼天津城下。清政府再一次向侵略者妥協投降,簽訂了賣國的《天津條約》,滿足列強的貪婪索求。
與此同時,沙俄乘機迫使清政府在東北就範,承認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吞佔了中國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國正在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淵。
大清帝國自建立之始,還從未落到過如此衰敗的地步。
對於內外交困的嚴峻形勢,居處深宮之中的青年光緒,已經有所瞭解。
光緒自幼即以皇帝的身份,時常隨同慈禧太后上朝,聽取朝臣們議事。稍大的時候,甚至還發表一些意見。
光緒從13歲開始披閱奏章。
那時,人們將一部分已經慈禧太后審看過的大臣奏本,送到小皇帝面前。光緒看完後,按照懿旨的意思,用硃筆在奏本上進行圈批。
這完全是慈禧太后的安排,目的是要小皇帝熟悉朝政,逐步掌握處理政務的本領。
據翁同龢講,光緒雖然當時年齡還很小,但是每次閱看奏章都非常認真。
翁同龢在日記中曾經記敘了這樣一件事事情:
光緒九年正月初八日,翁同龢來到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向慈禧太后奏事。他看到光緒皇帝也在裡面坐著。當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