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院檔案記載,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世###因得乾隆派兵平定了西藏境內的一場叛亂,對乾隆十分感激。當時他得知乾隆欲為其家廟雍和宮建高閣,供大佛做寺後的壓軸,遂在西藏內外廣泛蒐羅佛像,以求報答皇恩。恰好當時尼泊爾剛從印度運回一棵白檀巨木,###獲悉這個訊息後,立即以重金將白檀樹換了過來。白檀木由尼泊爾經四川,歷時三年方始運抵雍和宮。
乾隆見到這棵巨檀,十分歡喜,馬上任命京師的察罕活佛負責造像的設計和指揮,令養心殿造辦處的廣木作、漆作、木作、雕鑾作、如意館五處匠師會同中正殿造辦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造。因佛像太高太大,所以當時是先砌佛座,安置佛像,待佛像定位穩妥,再建萬福閣。因此雍和宮有“先建大佛,後建宮殿”的說法,後訛傳為“先建大佛,後有雍和宮”。大佛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雕刻成功,到現在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雕成的彌勒大佛通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佛像頭戴天冠,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全身瓔珞珠寶嚴飾,雍容華貴。這尊大佛面部莊嚴肅穆,頭戴五佛冠,其微垂的雙目、緊閉的嘴唇,給人以萬般慈祥之感。其左右肩上各有一花籃,籃內之花含苞欲放,花上有法物,左肩為淨瓶,右肩為###。雙手做“扶天蓋地”式,象徵著彌勒繼承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界講經說法,普度眾生。
第十章雍親王府(4)
萬福閣樓上原懸掛一串周長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稱“寶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徑有10厘米,為清乾隆年間制,現此佛珠藏於宮內。當人們立於這尊大佛前,要看清其面部,必須仰視,這表達了彌勒佛在兜率天宮高深莫測的意境。佛像的胸部正當樓閣的二層,面部在樓閣的三層之上。1992年,雍和宮對這尊大佛進行修繕並重新貼金,耗資50萬元。1993年10月,雍和宮舉行了隆重的彌勒大佛開光
慶典。
5。破壞與保護
在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日偽政權統治下,雍和宮遭受極大破壞,許多藝術品和珍貴文物被侵略軍和反動官僚竊取。到建國前夕,雍和宮已是雜草叢生,殿堂殘破。建國後,新中國政府對雍和宮的修繕極為重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到雍和宮視察。1950-1953年,國家撥鉅款對寺院全面修繕,雕樑畫棟,金裝繡裹,使它再現往日的莊嚴和華美。1953年,印度、緬甸等七國僧侶代表團在這裡舉行隆重###。1954年,###和班禪都來到雍和宮講經說法。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來此朝拜。國內外遊人香客參觀、朝拜者絡繹不絕。
雍和宮結構圖
昭泰門
輦道
天王殿正中供彌勒菩薩像(又稱布袋和尚)
雍和門。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雍親王府正門。乾隆九年(1744年)改廟後稱天王殿。正中供彌勒菩薩像(又稱布袋和尚)。兩側為四大天王像:持琵琶者為持國天王、持寶劍者為增長天王、持水蛇者為廣目天王、持寶傘者為多聞天王。後面供韋馱護法像
雍和宮大殿
雍和宮大殿前的須彌山。這是一件極富有宗教色彩的物品。在一個雕滿神像的石座上,有一漢白玉蓮瓣形水池,池中有一座由古銅鑄成的須彌山。它代表了佛教徒們想象中的小千世界,分上、中、下三部分即風輪、水輪、金輪。金輪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山頂上有一城關式建築,內有三重簷殿宇一座,象徵極樂世界。此物原先由明萬曆朝的司禮掌印太監馮保所供奉,後移此
雍和宮內所有匾額均為乾隆皇帝親筆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
永佑殿。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和碩雍親王胤禛的寢殿。乾隆九年(1744年)改廟後更名永佑殿
###殿
萬福閣
雍正像
從輦道向北穿過200米的輦道便進入了寺廟的大門“昭泰門”,各殿門楣上的匾額都是乾隆皇帝親筆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昭”意為顯揚,“泰”指平安、安定,也解釋為參拜天子之威儀。所以昭泰門實際是國家統一安定之門。
雍和宮大殿是第二進殿堂,相當於禪寺的大雄寶殿,供奉的也是漢族寺廟中的豎三世佛,即過去世佛——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但兩側山牆下的十八羅漢卻改為與漢族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