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肥胖;不吸菸,不酗酒;家庭和諧,適應環境;與人為善,自尊自重;愛好清潔,注意安全。
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主要有:吸菸;飲酒過量;不恰當服藥,包括未經醫生處方服藥和不按醫囑的方式和劑量服藥;體育活動不夠或者運動量過大;熱量過高和多鹽的飲食,飲食沒有節制;不接受合理的醫療處理,信巫不信醫;對社會壓力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破壞身體生物節奏的生活。
經調查,絕大多數成績優秀的學生回家後,都把家庭作業、智力遊戲、閱讀書籍放在娛樂、看電視、玩遊戲機之前。
一般而言,習慣的養成常經歷3個階段:
制度制約。此時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為略顯被動,卻是必經階段。例如孩子做完作業需要檢查,有時還需要家長提醒,逐步養成習慣。
自覺行為。在此階段,行為由他人督促變為自我督促。這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例如,孩子做完作業後問自己:我檢查了嗎?
自動行為。連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時候,行動已經自動化了,已經內化為自身的需要了。例如,孩子做完作業如果不檢查,自己就會覺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細檢查之後才坦然。這時,良好的學習習慣才算真正養成了。
優良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學習習慣的養成越早越有效,小事不放鬆,一點一滴地努力,堅持不懈,方見成效。
怎樣教孩子堅持下去
父母不能包辦代替,要讓孩子拿主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減少依賴性。當孩子斷然做出某個決定或承諾時,告訴他,要對自己的做法及所能產生的後果負責。這樣可以避免事後不必要的埋怨和牢騷。英川6歲時願意學鋼琴,父親也希望他能學一門樂器,以提升生活品質。在激起了孩子的興趣後,父親告訴英川,學鋼琴跟學別的本領一樣,都是有困難的,你再考慮一下,明天早上告訴我。一旦學了以後就要克服困難,堅持到底。英川作了承諾。兩年以後,英川對每天的練習厭煩了,流露出不願學的情緒,父親跟他談心,並激將他:“當初你可是答應過我的。我們是男人哪,答應了的事,做出的承諾是一定要努力去實現的。”此後,這個9歲的“男人”發奮努力,現在已經彈得一手好鋼琴了。
教孩子拒絕垃圾文化
人要有自制力,人如果沒有自制力將來是不能成大器的,所以爸爸媽媽要幫他選擇一下。口袋書是放在口袋裡的小書,小書也有好有壞的,並不是說口袋書都不好,就是一些黃色的、淫穢的東西不要看,健康的孩子不要去看這些東西,爸爸媽媽要發現了就沒收。怎麼去選擇呢?我覺得您可以帶著孩子上新華書店,和他一起去評論,什麼樣的書好,什麼樣的課外書是不錯的,讓他有一個辨別是非的觀念,這其實也是一種教育,教育是在比較中實現的。咱們有的時候,教育特別簡單化。我覺得十歲的孩子,正是認知的時候,你可以帶他從課外書說起,在比較中去認識,天下沒有好的東西,只有合適的東西,要選擇最合適他的東西就好了。
教孩子學習愛思考
愛思考的孩子總愛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是在解開一個個“為什麼”的謎團中長大的。
可是,面對孩子數不清的“為什麼”,父母、老師常常束手無策。
一天,一對年輕夫婦領著他們8歲的兒子來見我,說他們的兒子是“問題兒童”,讓我幫忙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你最喜歡研究什麼問題?”我和這個男孩聊起來。
“汽車、武器、電腦、宇宙。”男孩回答。
“那好,請你談談你的研究成果吧!”我對他的回答很感興趣。
他一口氣講出18種汽車的名稱、產地、速度和價格,儼然是個汽車方面的“專家”。他說,這些汽車的標牌自己都能畫出來。接著,他又說出十幾種武器和數十種電腦的名稱和效能,還向我說了自己想出來的消滅戰爭的辦法……
我驚訝不已,問:“你幾歲?”
“8歲呀!”他一定覺得我的提問很怪。
“你這些知識是從哪兒得來的?”我又問。
“看書呀。有的是我發現的。”
“你們的孩子很了不起,不但沒有問題,而且是個人才,請你們一定珍惜!”我興奮而又鄭重地對孩子的父母談了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他經常提一些怪問題,跟學習、考試一點兒不沾邊,我沒法兒回答。”媽媽還是很發愁。
“能提出問題的孩子是智商高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