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代要求的“中國精神”
世界領袖國家,必須是世界的精神領袖。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領袖國家,離不開“美國精神”。美國精神既引領了美國的崛起,也影響了世界。
第二章 世紀對決:中美“冠軍國家”爭奪戰(16)
中國要成為世界領袖國家,也必須有“中國精神”。中國曆來是一個精神大國,有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精神,有幾十年戰爭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也有最近30年形成的改革開放精神。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經把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世界精神”,看成是對未來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遺產。但是也無須諱言,“*”後的30年,在一些地方,在一些人中,是一個物質年代,是一個實惠年代,一些人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成了以物質利益為牽引,一些人用經濟頭腦拆遷了精神家園,一些中國人在物質財富上成為大款,成為新的“有產”階級,但是在精神財富和文化生活上反而陷於貧困,他們在精神上離“小康”的目標很遠。
西方人說,沒有教堂的市場經濟是可怕的市場經濟,會成為魔鬼經濟。在西方世界的市場經濟中,是市場加教堂,以便限制利慾的瘋狂,即便如此,還是難以避免危機的發生。中國的市場經濟,不靠教堂,但是必須有精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與精神的統一。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是有精神而沒有市場,現在是有市場而缺乏精神。因此,必須打造適應時代要求的“中國精神”。為了培育這種精神,中國需要再有一個火紅的“精神年代”、繁榮的“文化年代”。中國在成為一個精神大國、精神強國以前,將不能成為世界領袖國家。
中國精神,是一個體系,而理想信念是中國精神的核心。《張學良*》中說到:“當年北伐軍所向披靡,打得直系和奉系落花流水,有一天張大帥把張少帥找去研究這件事情。大帥說:小六子,我想不明白,咱要槍有槍,要炮有炮,還有獨一份兒的德國山炮團,轟他們不就得了唄……咋就轟不動呢?少帥說:爹呀,咱是有槍有炮,咱有德國山炮團,人家沒有,但你想過沒?人家有三*義,咱沒有啊!大帥不服:‘三*義’嘛玩意啊,我還‘五*義’呢。過了兩天,大帥又把少帥叫去:小六子,你說得對!咱還真缺個‘三*義’啥的。東北的高粱茬子老子還沒吃夠,咱撤。”“三*義”就是理想和信仰,有了它,就有力量、有民心、有方向,那些軍閥不服氣也不行。在軍事上是如此,在其他方面何嘗不是如此;在國內是如此,在世界上何嘗不是如此。
世界領袖國家,是出產精神的國家,是出口文化的國家。中國現在是物質產品的製造大國,但還不是精神文化的製造大國。中國要成為思想文化的“世界工廠”,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最大的文化出口大國。統計表明,中國每年引進圖書上萬種,佔國內圖書市場交易額的10%—15%,而中國每年輸出的圖書則只有可憐的千餘種,佔世界圖書市場交易的份額不到。這種巨大的“文化貿易順差”,是多少物質貿易順差都不能彌補的。現在世界各地大量享用的是中國的物質產品,當世界各地大量享用的是中國的精神文化產品的時候,當世界文化市場的產品主要是“中國製造”的時候,中國精神時代、中國文化時代就到來了。
21世紀:中國文化,領導世界
2007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屆中華戰略文化論壇”。學界泰斗季羨林給論壇寫來賀信,他說:我曾經在《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一文中講到:“從整個世紀來看,中國文化在世界上佔領導地位,這是東方三十年河東。到明朝末年,西方文化從天主教傳入起,至今幾百年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福利,但另一方面也帶來災難,癌症、艾滋病、淡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的破壞,等等。怎麼辦?人類到了今天,三十年河西要過,我們就像接力賽一樣,在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接過這一棒,用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去除掉這些弊端。”我還說:“我認為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的尋求整體的綜合必將取而代之。以分析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將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綜合為基礎的東方文化。‘取代’不是‘消滅’,而是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絡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這種取代,在21世紀中就可見分曉。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