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懷念敵人 > 第4部分

第4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網遊:我覺醒了兩個隱藏職業網遊炎黃:化身千萬影視評論網遊之我專精保命技能王者:我神級實力,一秀五!戰錘40k灰燼編年史從傳奇開始證道成神NBA:投籃四萬年紅樓之林家有嫡子闖關遊戲,詞條太強了攻略一時爽,死遁回來洗白小黑屋天選搭檔,談戀愛不耽誤搞事業十日終焉凡塵領域穿書:炮灰他要頂不住了凰臨天下:重生之謀權為後成為黑暗四天王致力於幹掉四聖獸武俠網遊:比武穆念慈,黃蓉急了是勇者就上1000層網遊:禍亂江湖王者:月光啊,閃爆他們!

爭,摧毀的是敵國的軍隊;工業時代,戰爭雙方不僅都力圖擊垮敵國的軍隊,而且要摧毀對方進行戰爭的軍事潛力。資訊時代,國家間的戰爭,攻擊的首要目標是聯結國家政治、經濟、軍事設施和整個社會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利用新奇的資訊科技,多渠道、多形式地對敵方軍用與民用計算機網路和通訊系統進行快速、隱蔽和毀滅性的破壞,使敵方軍隊聯絡中斷,指揮失靈,士氣瓦解……海灣戰爭之所以說是資訊戰的雛形,或者說是部分地體現了“第三次浪潮”的戰爭,不在於使用了大量的資訊武器,而在於作戰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精確制導武器,美國人在越戰中就使用了,幾次中東戰爭、英阿馬島戰爭都大量使用了,但對作戰目標的選擇沒有擺脫傳統的軍事觀念。海灣戰爭的一個很大變化是多國部隊作戰目標的選擇與以往大不相同,是以資訊武器打擊對方的資訊系統為主。資訊時代,戰爭的目的正在發生有史以來質的鉅變。“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目的正在變為“保全自己,控制敵人”。消滅和摧毀敵方正在被癱瘓和控制對方所取代。

這樣的認識,我認為它的意義已超出軍事學術的範疇,可以上升到人類文明史的高度來認識:減小戰爭的破壞性,改變戰爭的暴力性。而“保全自己,控制敵人”的觀點,最早是我發表在1996年4月4日《科技日報》的文章《現代高科技資訊戰》中,6月23日我發表在《人民日報》的《資訊戰》一文中再次出現。當時的提法是“保護”自己,“保全”的說法是2003年3月21日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講學中才得以修正的。

還有一些觀點是:

資訊時代,戰爭性質的區分也在發生變化,戰爭的性質帶有多元的色彩。

資訊時代,戰爭方式趨於“文明”。

資訊時代,實施戰爭的手段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一種嶄新的作戰手段——資訊攻擊。

資訊時代,資訊威懾成為新的威懾手段。

資訊時代,使戰爭準備、實施的界限日趨模糊。

資訊戰已經使戰爭從單純的軍事領域迅速擴大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波及到“軍政商民”。

除了戰爭的政治性與非政治性的爭論,21世紀前後還出現了戰爭的暴力性與非暴力性之爭。

非暴力性相對於武力戰徹底暴力性而言,傳統戰爭暴力性包含著非暴力性成份;軟性化相對於硬打擊而言,硬打擊不排斥軟性化手段,只是工業時代機械化戰爭的暴力性展示得更為充分,以資訊戰為代表的資訊時代戰爭的非暴力性日顯突出。我提出:揭示戰爭非暴力性與軟性化趨勢,不是否定、排斥戰爭的暴力性和硬打擊;也不是說戰爭趨向非暴力性與軟性化,未來戰爭就不暴烈、不殘酷、不破壞了,戰爭可以是一場成人遊戲了。恰恰相反,戰爭的暴烈性、殘酷性和破壞性照樣體現在這種非暴力性、軟性化的新戰爭形態之中,人的因素照樣是第一,仍然需人的英雄主義精神,對此,我們應該早有警覺,做到心中有數,兩手準備。

在戰爭非暴力性與軟性化問題上,我是從1985年開始進行研究的,而且是作為資訊戰的理論基礎的。20年來,主要形成了以下觀點:

一、戰爭目標由領土擴張、經濟侵略轉為資訊掠奪,由主要針對物質因素轉移到主要針對精神因素,爭奪制資訊權,謀求“精神勝利”和不戰而勝,成為資訊時代最顯著特點。

二、資訊在戰爭中的作用發生質的變化,由從屬地位上升到主導地位,戰爭的威懾屬性日益顯著,資訊取代人而充斥於戰場上,資訊威懾成為新的威懾手段。關於資訊威懾,我在1985年寫《資訊戰》時就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研究的,我作的定義是:一方以資訊造成的聲勢及產生的威力威懾另一方,其作用在於給對方以心理殺傷,使其造成錯覺和巨大的思想、心理壓力,目的是加強遏制能力,最終迫使對手懾服。我認為,資訊威懾是一個國家基本的軍事戰略,呼籲國家建立以資訊威懾為主體的軍事戰略。

三、戰爭形態由有形演變到無形,資訊戰攻擊的物件是資訊邊疆。

四、戰爭在經歷了低層次的非暴力制勝時代、暴力制勝時代後,正在進入高層次的非暴力制勝時代,即以資訊戰為標誌的不流血的戰爭。

我的上述觀點有的被人們所接受,大部分是不為人所認同的,尤其是關於戰爭的政治屬性問題。但我始終認為,政治性是戰爭的諸多屬性中的一種,戰爭的內涵要深厚得多,我們知道的,更多的是未知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小文正傳篇外兩篇丹青朝群星,我的歸宿玻璃方糖大明官妻年少不怕輕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