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不懈的努力!”關於副駕駛董光興、機械師邱明志二人的何去何從問題,田紀雲副總理公開表明了態度。他說:“我們主張海峽兩岸實行‘三通’,有來有往,來去自由。我們將充分尊重他們本人的意願。我們說話是算數的,是言行一致的。我們對這件事的處理是光明磊落的,是合情合理的。”
大陸:冷靜、平和、主動
一個星期過去了,臺北這邊仍舊保持緘默,未作任何反應。
5月11日,中國民航再次致電華航:
臺北
中華航空公司
5月3日我局曾致電貴公司,邀請你們儘早派人來北京商談波音747貨機的處理問題,但至今未見答覆,海峽兩岸對此深表關切。
貴公司這架飛機的機長王錫爵先生希望在祖國大陸定居,董光興、邱明志兩位先生表示願望回臺灣。我們的態度十分明確:飛機、貨物及願回臺灣的董光興、邱明志兩人都交回臺灣,請貴公司派人來商談並辦理具體交接事宜。
我們早已申明,這純屬兩個民航公司之間的業務性商談,並不涉及政治問題。既然是交接,就應由當事雙方直接地、負責地辦妥交接事宜,以確保飛機和願回臺灣的人員安全返回臺灣。
因此,請你們還是派人來商談解決為好。不必經過第三者,如果你們覺得不方便,那麼,你們認為什麼地方合適,也可以提出來商量。
我們這一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是對貴公司的處境和困難作了充分考慮後提出的。如果貴公司仍不願意來辦理接收事宜,則人和貨機之所以不能迅速返回臺灣,責不在我,請貴公司三思。我們再次籲請貴公司速做出決斷,並儘快答覆我們。
中國民用航空局
大陸方面對這次事件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冷靜、平和、主動;不利用這次事件刻意作政治宣傳,但卻希望利用這個機會,進行兩岸人民盼望多年的“三通”的嘗試;並希望藉此打破“三不”僵局,從而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其實對華航來說,此事是意想不到的“飛來橫禍”。華航是民營的自負盈虧的公司,經濟狀況並不景氣。華航僅有兩架巨型貨機,王錫爵駕走的這架是1980年以6000萬美元從盧森堡航空公司購買的;再加上機上的貨物,華航的經濟損失也是相當大的。然而,這次大陸方面姿態高,願意主動將機、貨、人交回,華航公司當然很想要。無奈,臺灣當局遲遲不發話,他們只能在心裡暗暗焦急。
“不讓第三者插手”(1)
“華航事件”發生後,我們可以說是做到了仁至義盡,把話說到家了。事件發生後,我們及時表明了立場和態度。飛機著陸的當天即以我民航名義,致電華航,闡明事件性質,邀請他們儘快派人來北京商談有關人、機、貨的處理。臺灣方面極力避免與我正面接觸,提出委託香港國泰航空公司或國際紅十字會等與我交涉。中央毫不含糊地堅持“不讓第三者插手”。
5月11日,我方再次以民航局名義致電華航,重申這是純屬兩個民航公司之間的業務性商談,並不涉及政治問題。還明確表示,如果對方覺得不方便,也可以提出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來商量。
臺灣方面對此沒有任何理由拒絕,被迫於5月13日,透過香港太古集團常務董事姚剛先生向我方傳話,表示願意派人與我方在香港商談。
中央指示,由楊斯德、中國民航總局局長鬍逸洲、總政聯絡部部長嶽楓、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司長許光建4位同志組成領導小組,領導在香港的談判工作,並委楊斯德以最後決定權。
楊斯德,1921年10月出生,山東滕州市人。歷任華東野戰軍13縱隊聯絡部部長,陸軍、空軍師政委,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總政聯絡部副部長、部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臺港澳僑聯絡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楊斯德有著豐富的談判經驗,曾在萊蕪戰役和淮海戰役中有力地配合了我軍作戰,並取得勝利。
1947年;蔣介石全面進攻解放區遭到嚴重挫折之後轉為重點進攻。在華東戰場上;蔣介石命歐震率5個軍由南線沿隴海鐵路向我華東首府臨沂進攻;在北線命王耀武、李仙洲率3個軍由膠濟線向新泰萊蕪方向進攻;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妄圖與我決戰;消滅我軍。
為了粉碎敵人的進攻計劃;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採取“聲南擊北”的方針;決定在南面阻擊敵人;聲言要與敵人決戰;同時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