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第3/4 頁)
生急公好義,出於自然,排難解紛,眾所同佩。愛國反共,始終綢繆,滄海橫流,無所搖奪」。還有俞飛鵬的那幾句:「月笙先生未為官而名垂黨國,死不投匪而節勵古今,瞻望遺徽,倍殷景仰」,可謂對於杜月笙平生,最允當的稱頌。
自國外發來唁電的,計有孔祥熙、宋子文、宋子良、陳立夫、徐堪、潘公展、賴璉、席德懋、趙棣華夫人、董浩雲、任西平、李德燏、吳良弼、歐必成等。尤以宋子文、子良昆仲、惓念之情,最為摯切,宋子文除電唁之外,同時宅囑香港廣東銀行代訂祭菜全席,送到靈堂,派他的駐港秘書代表致祭,他還挽之以長聯:
「仁義行事,忠恕持躬,憶從卅載交遊,生死無忘同愛國;
「風雨如盤,瘡痍遍地,願覩九州興起,其靈長護復中原。」
宋子良也用航郵寄來輓聯,詞曰:
「數萬裡海外書來,墨瀋猶新人已逝;「十餘載天涯相托,交期如昨淚頻揮。」
唁電之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封是統率孤軍,羈旅富國島的黃傑,他親率留越將士,如期拍來一通唁電,他在唁電中說:
「閱報驚悉尊翁仙逝,曷勝悲悼,中原待復,老成遽謝,留越將士,同致哀忱,謹電致唁,伏祈節哀。」
喊了兩聲耶穌救我
六月十九日大殮之期,誠如當天香港時報社論「悼『義節聿昭』的杜月笙氏」一文中所謂:
「今日為吾國工商界巨擘杜月笙出殯之日,凡我國人,無論識或不識斯人者,莫不同聲悼嘆,痛惜這位時代英雄之溘然長視。」
當日,由於親臨致祭的各界人士,擠滿了萬國殯儀館的裡裡外外,雖然時序已在立秋後十一天,靈堂裡開了冷氣,照樣有人揮汗如雨。十時大殮之前,家屬親友在痛哭聲中,列隊瞻仰遺容,見杜月笙最後的一面孟小冬傷心淚盡,當場昏厥,經過醫生救治方告甦醒。蓋棺之前,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錢新之,抱著一本新出版的吳經熊譯「聖經」,他要放在棺內,讓杜月笙在走向天國的路上誦讀。因為錢新之和杜月笙都不是基督教徒,所以他向人展示由呂光執筆,寫在扉頁上的一段「敘言,以釋群疑。那段「敘言」的原文如下:
「月笙老哥靈鑑:
這本聖經是我們的好友吳德生兄譯成中文,是中文聖經中最好的一本書我與你都非基督教友,可是在你臨終時,趙牧師為你禱告的時候,你說了好幾遍:「耶穌救我」,「耶穌救我」,因此我把這本聖經送給你,在你走入天國的路途上可以誦讀。耶穌降世一九五一年八月十九弟錢永銘敬獻晚呂光敬書
家奠過後,從十一時卽由各界致祭,當日親赴萬國殯儀館參加弔奠者包括政府首長、達官顯宦、香港華人代表、耆紳名流,以至工商鉅子、社團領袖,乃及於各地民眾、販夫走卒,計達二千餘人。年齡最高的是已登九秩的遜清宮保盛寶環夫人,她滿頭銀髮由人攙扶到靈前行禮,見者無不肅然起敬。
十時五十五分,孫科全家到達靈堂,他帶著孫夫人陳淑英,治平、治強兩位公子,引起全場矚目。十一時正親友公祭,主祭者許世英,陪祭者有屈映光、洪蘭友、王正廷、俞鴻鈞、吳開先、金廷蓀、陳光甫、許崇智、趙志堯、毛和源、楊管北、王禹卿、李組才等三十八人,祭文由吳家元宣讀,千字長文,讀得他溼透了一件長衫。當他讀到末後一段
「………公之名滿天下兮,應奉私諡而無愧,容涓鞠以共籌兮,為庶人所末議,或託交於卅載兮,或葭莩之至誼;或受公之揚譽兮,或知公之素志,今鹹集而唏籲兮,哭死生之互異。秋風颯其悲兮,秋風吹而人悸,靈肅然而降臨兮,盍烝嘗乎靈次!」
不但他自己已泣不成語,肅立的親友之中,更是哀聲四起,以至熱淚沾襟。
十二時,蘇浙同鄉會公祭,主祭者徐季良,陪祭者周毓浩、李潤田等,徐季良是蘇浙旅港同鄉會理事長。祭文中有:「………溯公年少,鄉黨蜚英,長安遊俠,婦孺知名」之句,和「香江小駐,吾輩之光,載提載挈,施惠多方」之語,這不但是記實,而且因為杜月笙是蘇浙旅港同鄉會名譽理事長的關係。
半小時後,恆社旅港同仁「謹具香楮不腆之儀」,「恭祭於理事長月公夫子靈前」,主祭者沈楚寶,陪祭者趙培鑫、吳紹璘等,這一篇祭文不僅寫盡杜月笙門弟子「天奪吾師」的哀痛,同時也是矢志「遺言永念,誓不違乖」的一篇「恆社」重要文獻,等於在向杜月笙重作「永遵教誨」的承諾,詞曰:
「維我先師,天挺英豪,平生志事,物與民胞。忠貞報國,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