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先生嘗謂與筆者夙有宿緣,自民十七年忝列杜門座上客後,接席歡談,每每聊到夜闌人靜,猶仍悵悵興辭。但有一日不得見面,先生或遣信使,或來電話,輒常殷殷為念。由於長時間的相處,我仰體先生待人的許多長處,譬如先生對我所謂種種,即從不曾自他人口中聞及。尤足奇者,先生對門下諸君的生活情形,經濟狀況,瞭然有若指掌,某人發生了困難,他必能如時如份,伸出援手﹔他的饋贈,向以親手相授,從不假諸第三者,因此受惠的人,份外覺得溫暖感激。「天知、地知、爾知、我知」,杜先生這麼做,決不是故弄玄虛,足恭鄉愿,而是由於他自己深知貧窮的痛苦,瞭解涸轍之鮒,將伯之呼,是多麼令人難堪的事。他能解人之厄,濟人之困,同時更能以最虔誠、最體貼的心情出之
杜先生和門下士相處,往往談笑風生,不拘形跡,使人以為他是最可親近,最足以信託的好朋友,而不是道貌岸然的師尊,或是高不可攀的上司。杜先生擁有龐大的事業,總綰數以百計的機構,但是跟他辦事的人,上下交讙,親切有如家人父子,在他所主持的單位中,看不出有半點衙門化的跡象,更不會出現所謂的官場作風。這不僅能夠在無形中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他所用的工作人員,鹹以為跟隨杜先生工作,是一件很榮幸、很合宜、很有意義的事。
在杜先生的腦海中,彷佛有一整套蒐羅宏富的人事資料,分門別類,一索即得,尤其新的資料尚在不斷的增補修訂。每逢有一件事發生,需要什麼人去處理,他可以不假思考,運籌一心,調兵遣將,立刻派出最適當的人選。他這項本領,也是由他的天賦得來,否則的話,以他一個人的精力﹐面臨那麼許多的問題﹐主持那麼龐大的事業,如果遇事不能當機立斷,知人善任,那是無論如何也應付不了的。
門生部屬,對於他忠誠的程度,是杜先生平素最注意的一件事。他目光銳利,思想敏捷,判斷力極強,因此他頗能識人、鑑人。在他面前「掉鎗花」,無異是作繭自縛。不過,杜先生雖能洞若觀火,使心懷叵測者在他面前無從遁形,但若被他看出了破綻,他也是心存厚道,決不當面抓破臉皮,而希望能以他的一腔至誠,將之潛移默化。他常告誡我們說:「對人必須誠懇,即使有人欺瞞我於一時,我總能以誠字來感動他,使他心悅誠服。我的處世之道,盡在一個誠字,你們舉一反三,方始可以談交友。」上海華格臬路杜宅的門聯,一向都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這兩句聯語,最足以說明杜先生的胸襟和為人了。
先生治事,講究原則,力求以簡馭繁,一樁事情交給了某一個人,他便絕對寄予信任使其放手去做,設非必要,他決不干涉掣肘,徒增辦事人員的困擾。他所主持的各個機構,大事件他早有指示,小事情他從不過問。每凡創辦一項事業,朋友需他幫助投資的,不論數額多大,他總是悉索敝賦,一力肩承,一言為定了無吝色。但如他自己要剏業了,他反而詳加考慮,再三審慎。旁人見他這樣,頗感訝異,曾有人當面問他:
「以先生個性如此豪爽,財力如此雄厚,辦一個事業,何須經過這麼審慎的考慮?」
杜先生總是正色的回答:
「我自小失學,又沒有一技之長,我能差堪自立,完全是靠友好們的信任,因此我若負責一件事情,就只許成功,不能失敗。這是我怕別人笑我不學無術的關係,我怎麼能和那些有學問有根柢的人相比呢。」
三千萬日元的故事
杜月笙先生遺囑的最後一段
「……茲當永訣,深以未能目覩中華民國之復興為憾,但望餘之子弟,及多年從遊之士,能繼餘志,各竭忠誠,是所大願。」
先生對於國家民族之忠誠,到他所臨終時依然神明朗澈,心繫邦國。因此香港工商日報社論贊曰:「……年前上海不守,平素自以為讀書萬卷,深知出處進退的所謂士大夫,大多數均因經不起現實考驗,而紛向惡勢力投降,惟杜氏飄然來港,閉門謝客,以表示其義不帝秦的忠貞氣質,久而益堅。故今日蓋棺論定,杜氏高風俠骨,大節無虧,即此一點,就無愧其為一代人雄了。」
高風亮節,義不帝秦。在杜先生的一生中迭有表現,自民國二十六年抗日役起,他曾兩度避亂香江。而且在抗戰之前,還有一件鮮為外間所知的軼話。日閥陰謀侵略中國,處心積慮,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早在大戰未起之時,即已深知杜先生為東南支柱,一代人望,擁有無法估計之潛力,因而千方百計,亟思籠絡。上海日總領事館,甚至月費多金,專事蒐集有關杜先生的情報,對他的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