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
明末,清兵入關,崇禎皇帝縊死煤山,史可法在揚州奮戰不屈,兵敗殉國。他部下有一位幕僚洪英,字啟盛,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人,崇禎四年(公元一六三一辛未,亦卽明朝末科進士。蒲城蔡德忠、懷來方大洪、涿州馬超興、絳州胡德帝、李式開,慕名來歸,成為他的幹部。史可法死難。他猶招撫部眾二萬,節節抵抗清軍。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五月十三日,洪英身受重傷,死於三叉河,臨終前命蔡德忠等南下福建,往投鄭成功。
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鄭成功退守臺灣,招兵買馬,徐圖反攻。清睿親王多爾袞反間破壞,散佈:「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鄭成功帳下文士集議,創設「漢留」,開山立堂,定名「金臺山」、「明倫堂」。軍營之中,一律兄弟稱呼,共同以「反清復明」為宗旨。
為了聯絡志士,建立反清力量,鄭成功派大將陳近南赴珠江流域,萬雲龍往黃河流域,蔡德英等五人到長江流域,從事地下工作。其中陳近南因語言不通,地方不熟,將珠江流域的工作交付蔡德英等五人,自己遠走雲南、貴州、四川,在湖北襄陽附近的白鶴洞以修道為掩護,糾集志士,共籌大舉。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七月廿五日在紅花亭歃血為盟,兄弟結義。當時夜色朦朧,天發紅光,眾人驚異,以為天意助成,因號「洪家大會」,揭竿起義,這是洪門的由來。
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鄭成功嗣子鄭經病死,鄭克塽立。兩年後,施琅攻臺灣鄭克塽在失敗以後將洪門弟兄花名冊、規章(俗稱海底)、以及鄭成功的「延平郡王招討大元帥印」,藏諸鐵箱,沉於海底。
四川藥材商人郭永泰,以經商為掩護,由川入閩,謀求切實連絡,一日到達金門,借宿一漁民家,見其米缸蓋上,赫然有漢留規程及海底,急忙追問,知是漁民在臺灣近海撈出鐵箱。「大元帥印」,已以十兩紋銀,售予鄰家。郭永泰出資贖回,帶返四川,嗣後漢留(洪門)弟兄,身上所攜的憑證,卽蓋用此印,謂之為「寶」。同時又因為葢用不周,於是訂有許多暗號,名為「海底」,見面盤問,必須對答如流,這便叫做:「有寶獻寶,無寶盤考。」
幹隆年間(公元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天地會人士翁德正、錢德慧、潘德林,趁清廷困於盜賊遍地,漕運受阻,徵募督辦漕運人員,到北京城揭了皇榜,建議清廷組織「清幫」,承攬漕運,俾與「洪門」對抗。他們提出「替天行道,戴發修行」的口號,表面上說替「王子」行道,實際上是指替「天地會」行道,至於「戴發修行」,則是企圖保有漢人髮式,不予薙芟。清廷不知是計,同時又格於形勢,允准立幫。因為漕運是當時國內交通的動脈,漕運不通,清廷生機卽受威脅。
翁錢潘三位反間計成,隨卽打算著奉旨督辦漕運的漕子,建立組織,尊達摩菩提祖師為始祖,二祖慧可禪師,三祖僧燦禪師,四祖道信禪師,五祖弘信禪師,六祖慧能禪師,金祖清源禪師,林靜修祖師,陳靜覺祖師,趙靜玄祖師,周靜靈祖師,羅靜卿祖師,陸道元祖師,再下來便是翁、錢、潘三祖,往下數還有王降祖文升,宿祖文久,蕭祖文全,王小祖文功,姚祖文靄。
又定了金祖演傳二十四代法字,亦卽二十四輩排行,也就是自金祖清源禪師往下數,實為:「清(清源)靜(林靜修、陳靜覺、趙靜玄、周靜靈、羅靜卿)道(陸道元)德(翁錢潘),文成佛法,仁倫智慧,本來自信,元明興禮,大通悟學。」(執筆者謹注:上期本文末段所引二十四輩法字有誤,承一位輩份較杜月笙尤高的權威人士親予指正,並蒙詳加說明,謹此更正,並致謝意與歉忱。)
翁錢潘三位的組織能力極強,於是清幫發展迅速,不久便遍佈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河北、河南等省份,擁有幫頭(分支機構)一百二十八幫半,船隻九千九百九十九艘半。
一般說來,清幫組織嚴密,於有清一代,處於半公開的狀態之下,處境不如洪幫的險惡,但其聲勢,則遠不及洪幫廣泛浩大。清幫講究宗派尊卑,有「師徒如父子」之說。洪幫崇尚手足義氣,他們尊奉的三把半香,一是羊角哀左伯桃生死全交,二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是梁山泊裡一百單八將,半把香名為「瓦崗威風」,採自唐史,由於單雄信死於自家兄弟之手,瓦崗的半把香還是秦瓊捧頭一哭,哭出來的。洪幫有所謂:「兄不大,弟不小」,在幫的人地位一律平等,互以兄弟相稱,不過清洪兩幫木本水源,同屬漢留(又稱洪門,又稱天地會,三合會,三點會,因時因地因限於環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