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坐濟南”)。他親身體會到學文化的重要性,對山東的教育事業非常關心,為了使老家的窮孩子能上學,他在家鄉皋上村創辦了獨資私立完小——“張氏小學”。招收附近的窮人家的孩子免費入學,置有學田若干。“七七事變”後,小學也沒停課。
張懷芝一生心細。他在濟南官邸時,一天早晨,當差的打掃樓梯,張懷芝見了問道:“你天天掃樓梯,這樓梯一共有幾蹬?”當差的沒留心看過,一時答不上來。張懷芝說:“這樓梯一共是二十八蹬。不只是樓梯,你今後做什麼事都要細心、留意,周圍事物,不但看到大的,也要看到小的方面。今天當兵掃地,明天還要當將軍呢!”此人很受啟發,據說,後來這位當差的非常機靈,經張懷芝培養,果被提拔為團長。可惜姓名不詳。
蔡鍔
蔡鍔(1882—1916年)中國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寶慶(今邵陽)人。1898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兵,失敗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4年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極負時譽。1911年升雲南新軍三十七協統,與同盟會革命黨人多作聯絡。武昌起義爆發,於10月30日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響應,建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到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與梁啟超暗中策劃反對袁世凱稱帝,以赴津治病為名,化妝逃出北京,轉道日本,徑達昆明。12月25日,與唐繼堯、李烈鈞等組織護國軍討袁,任第一軍總司令,率軍入川,與袁軍曹錕、張敬堯等部在瀘州、納溪一帶激戰累月,屢獲勝利,赴日本就醫,不治逝世。後以國葬禮葬於長沙嶽麓山。
北洋軍閥上將軍們的最終結局
建威上將軍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公少年時曾與劉銘傳販私鹽、因之結識,官至淮軍統領。愛其孫,隨營伴讀。稍長,迭遭變故,祖,父,母皆喪,生計窘迫,絕意科舉,投武幕,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以最優畢業,保送德國習軍事,返,任威海隨營教官,歷日清甲午之役。小站練兵,得蔭昌保薦,出要職,軍中譽為“北洋之虎”。辛亥,率師南討,暗有反正意,曾饋南帥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話前塵,萬馬濤聲天際湧。登臨懷故國,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數日,果有逼宮之齊電出,共和遂成。民元后,歷陸軍部長多要職。袁公去,攝大政,出國務總理。及至丁巳復辟,討平之。謂之再造共和。此後謀南北統一,文倚安福國會,武編參邊二軍,聲勢日隆。不意,曹,吳反,以清君側,誅小徐為號,發兵來攻,一戰而敗。隱。其後雖曾東山再起,出執政一職,又為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