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概念是一個特別容易引起混淆的法律範疇,這個概念依靠社會認可程度來界定當事人是否屬於婚內配偶,判斷當事人是否應當享有婚內配偶權益,這就為婚姻的非法律形式(如上述非婚同居)也被法律認可婚姻提供了可能,這不利於確認單身者的法律身份,也就是說,目前非婚同居者實際上在中國法律中很容易被認定為“事實婚姻”者,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容易模糊婚內家庭和婚外單身者的法律身份,進而不利於保障單身者的權益。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他們是否也是單身者(2)
婚姻並不是女人和男人住在一起那麼簡單,它首先是一個法律概念,只有雙方當事人明確而自願地在婚姻登記機關登記結婚,法律才應當確認他們是婚姻關係,也就是說法律對婚姻關係的承認首先要以當事人自己的認可為前提,否則法律應當視他們為非婚單身者,而不應當僅僅依據他們事實上的同居關係、同居年限或者周圍民眾對他們同居的認可程度來判定他們屬於“事實婚姻”。當然,對於這一點目前我國的法律界和學術界都是有爭議的,大多數民眾,甚至許多學者都不能理解單身者的權益,單身者是弱勢群體,他們的權益更需要得到保障。結婚自由同時也意味著不結婚的自由,即單身的自由。
根據上述認識,我們認為非婚同居者仍然屬於本書所討論的單身者。作為婚姻的結構——家庭來說,遠遠不是男女雙方同住在一起那麼簡單。家庭是受法律保護的,作為夫妻的男女雙方之間構成了很強的責任和義務關係。例如,婚內財產的共同擁有的義務,夫妻雙方互相贍養的義務等。但是同居關係中這些並不作為義務而施加於同居者身上,它是道德義務,而不是法律義務,從理論上講,如果當事人自主地選擇了承擔道德義務而不是法律義務,法律應當認可當事人的這種自由選擇,尊重當事人的這種單身權。
美國影片《分手男女》海報,
電影講述都市男女的同居生活
同居,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標誌著社會的開放,標誌公眾輿論對婚前性生活和婚外性生活的認可。在中國,這種比較公開的容忍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之前,同居的現象也普遍存在,但是普遍地受到輿論的譴責而只能隱蔽於地下,現在輿論並不提倡非婚同居,但是也不會反對非婚同居,而是將非婚同居視為一種個人私生活的選擇權,保留給個人處理。1993年9月,有關部門在我國首次對婚外性行為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被調查青年承認有過婚前性行為的佔總數的32%;於20世紀40年代金賽在調查中發現,美國男人90%,女人50%都有過婚前性行為。而上述非婚同居者都可以歸入婚外性行為的行列,此類婚外同居者得到社會的容忍甚至認可,在中國既可以將其視作民眾社會意識開放的表徵,也可以視作是社會意識保守的表徵。前文我們已經講到中國民眾有一種承認事實婚姻的習慣。中國的特殊國情是,傳統婚姻認可是透過民間結婚儀式來進行的,婚姻法頒佈後中國民眾才漸漸知道履行法律程式才能算合法婚姻。但不履行法律程式,按民間風俗安排婚禮結婚依然能得到民眾承認。中國人承認民間婚姻,不是因為社會觀念開放,而是因為社會觀念落後,是封建思想的殘餘,部分民眾對人治、自治和民間約定俗成的認同。
二、學院愛情
武漢中南社會調查所調查資料顯示,在被訪1310名在校本科大學生中,27�7%的男性和34�4%的女性坦言有穩定的戀人,15%的男生和13%的女生有過性行為,首次發生性關係的平均年齡,男生為18�7歲,女生為19歲,而首次發生性關係時採取避孕措施的只有42�2%;近年來有關方面在高校發放避孕安全套,社會輿論大譁。
學院愛情遍及全國各個高校,上面的調查資料比較保守,因為中國人在性問題上一向保守,不願公開談論和承認,許多人行動走在思想的前面,敢做不敢說。有學院生活的過來人畢業後說:“我估計大約80%—90%的同學有婚前性關係。”當然此話不能作為定論依據,但是此話也從某個側面說明學院*的普遍性。西方社會學院非婚性行為相當普遍,據調查,美國大學生83%的男生和85%的女生都有過性行為,在那種環境影響下,從來沒有異性約會的男生和女生總是自慚形穢。雖然中國大學不會普遍出現這種行為和心態。但是學院*之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他們是否也是單身者(3)
對大學生戀愛問題的認識,新中國歷史上經歷過若干時期。“*”之前有一段時期,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