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配》。再把電影的東西拿過來,又重新由陸洪非把它搬到舞臺上。這個戲最後就穩定在現在的六場戲的結構上。那也是我和時白林第一次結緣。
白燕升:提到黃梅戲,從小曲小調一直到現在這樣,一個發展壯大的過程,不能不提到上個世紀50年代初,那場轟轟烈烈的戲改運動。兩位老先生都是戲改運動的親歷者,想請兩位老先生回憶一下這場戲改運動的功過得失,我想對於今天的繼承和創新一定有啟發。
時白林:那時候要改戲、改人、改制。戲改,主要是把那些不好的節目,覺得它太低俗或者太兇殘的,都改了;改人呢,因為當時我們這些建國前的藝人,社會地位比較低,有一些不好的習慣,還有人吸毒,那當然是極少數,黃梅戲也是極少數人有這惡習,都屬於在內部改;改制呢,就是舊社會班社不合理的制度都要把它改掉,我們就是導演制了。既是導演制度,導演說的,大家都要聽。當時中央就有這個要求,中國的戲曲要想打到世界上去,必須有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參加進來,包括編劇、作曲、導演,我們基本上就是那個時候進來的。
白燕升:我們老說傳統和創新,那個時候,你們創作的作品,今天看來是傳統,其實當時你們就是改革家。金芝老師,還記得當時的戲改運動嗎?
金 芝:記得,我認
?為黃梅戲有四大優勢。第一個優勢,就是黃梅戲的傳統。它的傳統是滾動發展的,今天有人講黃梅戲沒有傳統,這話不對。它的傳統是,古典的配合和現代的創造,滾動發展著,形成了今天的成果;第二個優勢體現在,它一直沿著這條路走。它的劇目生產和人才成長,又是滾動發展的,真正好的演員,必須有他自己傳統的演繹,又能演好自己新創的戲,這是人才和劇目共同榮獲的發展;第三個優勢是它的發展。它的發展是天上舞臺和地上舞臺的滾動發展。假如沒有現代的電視、電影、盒帶這一類東西,黃梅戲今天的影響沒有這麼大,它是藉助了空中的舞臺發展的;第四個優勢是它獲得了兩個很重要的結合。一個就是觀眾非常喜愛,觀眾群非常大;另一個是安徽的領導很重視。它得到了這樣兩個很重要的結合,才形成了黃梅戲今天的優勢。
白燕升:其實黃梅戲在它的發展初期,真的是名不見經傳。新中國成立後,尤其上個世紀50年代初,伴隨著《天仙配》《女駙馬》搬上了熒幕以後,一下子就在全國流行開來。時老師,當時作為主創人員之一,很想請您分析一下,黃梅戲當年是靠什麼成功的?
時白林:第一個是要全面的、徹底的、誠心誠意地繼承傳統。這些非常好聽的唱腔,我們要把它繼承下來,這是一筆我們大家共有的財富。第二點要根據劇情,根據人物和具體承擔角色的演員來進行革新創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展下去,不被群眾所遺棄。藝術貴在創新,沒有新東西,老觀眾也不滿意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創新,甚至於沒有層次的附和,也是不行的,這樣會失掉更多的觀眾。所以我在創作過程當中,要求每一個作曲家,不光熟悉詞曲創作,對其它的曲種,其它的劇種,希望也能掌握,借鑑人家優秀的方面,甚至有時候也要學習外國的技法。 。。
時白林 金芝:往事並不如煙(3)
?白燕升:兩位老先生年事已高,但是思想絲毫不保守,胸懷和眼界特別寬廣。提到《天仙配》《女駙馬》,就不能不提到黃梅戲的一代大師……嚴鳳英和王少舫。時白林老師跟他們兩位是藝術上親密的合作伙伴、藝術搭檔,你們合作的時候有沒有分歧和摩擦?
時白林:有的。這個爭執,現在回憶起來,是非常令我願意回味的,也是很珍惜、很可貴的,因為我們的友誼是非常真誠的。比如說演《女駙馬》,王少舫演劉大人,〃眉清目秀美容貌〃那一段,我給他寫了兩稿,他都沒同意,他覺得還不大像劉大人這個人物。我說那你再試試看,他說不試了。他說你在《憶中原》裡那一段唱腔我就認為很好,我說我不重複自己的東西。然後他說你那個《憶中原》早就不演了,現在唱有什麼關係。我一想也對啊,於是我稍微給它理一下,結果王少舫就唱了。他對這段曲子很有感情,是他提出來要唱的,再加上他的各種韻腔手法,包括力度的對比,收與放處理得也很好,劉大人的形象活靈活現。
白燕升:2008年是嚴鳳英大師逝世40週年,前不久我們做了一期節目〃懷念大師〃,把當時在《天仙配》當中的幾個姐妹都請來了。大家講起嚴鳳英非常激動,說到她的美,都覺得那是一種抵擋不住的誘惑。不管是螢幕上還是生
?活當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