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的人感到吃驚和不可思議,在美國的煉油裝置化為烏有的情況下,一年內增產汽油九倍,豈不是好大喜功式的吹牛。落井下石者在後面備好了巨石。
越是困難越顯示出孫越崎的毅力魄力,這正是他成為傑出實業家的特有性格。
他做出的決策總是出人意料的。
1934年,作為中國第三大煤礦的焦作中福煤礦瀕臨倒閉,連撤幾任總經理也無濟於事。蔣介石親召翁文灝上廬山,授命他整頓中福公司。翁文灝因車禍身體還未全愈,但為感恩,只好接受蔣介石的任命。下廬山後,他飛往西安,將正在開發延長油礦的孫越崎召到西安,將中福這個爛攤子又交給了孫越崎。孫越崎同樣感翁文灝的知遇之恩,放下延長,奔赴焦作。
到焦作後,孫越崎井上井下考察了一個星期,隨即向翁文灝遞交了一份一年內完成“產、運、銷、盈”四個一百萬目標的計劃。一個因虧損已呈倒閉之象的煤礦,一年內要盈利百萬,這豈非天方夜譚?但與孫越崎交往近十年的翁文灝相信他。翁文灝將孫越崎帶到南京見蔣介石,蔣介石同意了這個大膽的計劃。這是蔣介石第一次見孫越崎,他恐怕最初並未看重這位紹興書生的計劃,以為也是吹牛,但總比那些一上任就無信心的人強。孰料,一年後“四個一百萬”的目標竟全部完成,這使孫越崎在蔣介石的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曠世奇才孫越崎七年後,又以他的睿智和膽略,開拓起中國石油工業的事業。
此時的孫越崎不但是甘肅油礦局的總經理,還兼任四川天府、威遠、嘉陽、石燕四個煤礦的總經理,工作擔子之重可想而知。他提出玉門油礦年產180萬加侖的生產目標後,更為嘔心瀝血。他從重慶家中出來時,動情地對夫人王儀孟說:“我一出這個家門,就忘了自己是個有家的人了。”一天,因為勞累過度,他昏倒在重慶的辦公室裡。
孫越崎要求每個油礦員工要記住“180萬”這個生產目標。每天清晨,只要他走進辦公室,就向勤務員發問:“我們今年的生產目標是什麼?”勤務員聽到這句話,便大聲回答:“180萬加侖!”孫越崎走到路上遇見員工,也常這樣發問,聽到的都是響亮的“180萬”!一次,孫越崎在路上遇到幾個油礦小學的學生,問他們:“你們知道我們油礦今年的生產目標嗎?”小學生馬上高聲回答:“180萬!”
孫越崎在這裡又開了一個先河,他不僅是中國第一個在企業中實行目標管理的人,而且是將宣傳鼓動於生產的第一人。
在孫越崎的帶領和鼓動下,玉門油礦員工為支援抗戰實現“180萬加侖”的生產目標展開了勞動競賽。這也是很新鮮的事,因為這種促進生產的形式我只是在新中國的今天才聽說,但在半個世紀前的玉門油礦為支援抗戰,的確真真實實地開展了勞動競賽。石油老人在向我回憶當年競賽的情景時,仍禁不住眉飛色舞地向我描述。這不啻他們人生中最為激動的一頁,雖然在以後的歲月裡他們曾多次為我國石油的大發現做過貢獻,但這次是他們青春活力的第一次迸發,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意義。一位老人甚至這樣對我說:“我曾長期為沒有上前線與日寇作戰而產生羞愧的心理,但在為180萬加侖奮鬥的日子裡,我的精神解脫了。”
與勞動競賽一樣,“自力更生”這個詞在我這個與共和國同齡人的目光中,總以為是個新名詞,索根尋源也僅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用過,絕然不會想到五十年前的抗日時期會有一個孫越崎與毛澤東同時提出這個口號。
當我瞭解了玉門油礦,瞭解了孫越崎和他領導的老一代知識分子後,我這痴書生成熟了,因為在我認識到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並非全部由我理想中最完美的時代所產生的時候,我並沒有頹喪,反之為我們民族歷史的厚重而自豪。
孫越崎領導甘肅油礦局職工自力更生建煉廠的情景的確使我聯想到新中國在蘇聯專家撤走後自力更生搞建設的時代——
承擔煉油裝置圖紙設計的工程師,吃住在辦公室,晝夜操勞,日本飛機來轟炸,便躲進防空洞,警報解除,出洞繼續工作。
圖紙完成後,大後方一百多家工廠承擔製造任務,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訂貨合同。
由於滇緬公路被切斷,鋼材來源斷絕,大部分廠家一時不能開工製造所需部件,油礦局便發動職工想辦法,四處蒐羅鋼材。
他們找到了自來水公司,購買地下廢棄不用的管材。
他們想到了長江裡的沉船,組織人力打撈上來,拆船取鋼。
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