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翁文灝是孫中山“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理論的忠實信徒,在他的領導下,資源委員會人員不允許搞私營企業,甚至不允許參加私營企業股份。在一次“總理紀念週”###上,他曾大罵孔祥熙、宋子文背叛孫中山的遺訓。他說:“我不明白,現在有些中山先生的信徒卻在大辦私人企業,像揚子公司之類,難道符合三民主義嗎?”揚子公司的後臺老闆就是宋子文。
瞭解了資源委員會的思想淵源,對資源委員會的起義行動也就不以為怪了。
至於有人說,資源委員會里也有反動派,這可作為上述評價的補充。
孫越崎的一生中,給予他影響最大的人有兩位:翁文灝和蔣介石。翁文灝將他從黑龍江小小的穆稜煤礦,一步步引導到蔣介石的面前;蔣介石將他從一個普通的工程技術人員,一步步提拔登上了國民政府部長的高位,成為中國工礦業的最高領導者。如果不是翁、蔣,孫越崎很可能只在中國的一隅默默地勞作一生。就在孫越崎策劃起義的兩個月後,孫科繼翁文灝任行政院院長組閣時,曾將孫越崎的名字劃掉,而名單送到蔣介石手中時,蔣介石立即又將孫越崎的名字補上,可見蔣介石對孫越崎的器重與信任。為此,在孫越崎百歲時親筆修訂的《孫越崎傳》中,沒有一句責罵蔣介石的話,只是說:“論私,我背叛了蔣介石;論公,我沒有背叛國家。”從中可見孫越崎高潔的人品。
對於翁文灝,當孫越崎決定起義後,曾竭力說服他留在大陸。翁文灝傷感地說:“你可以留下,而我是第12名戰犯呀。”
翁文灝曾準備帶兒子翁心源到臺灣,孫越崎則勸他:“心源還年輕,你何必害他呢?”翁心源也表示不去臺灣,請父親將他的已到臺灣的妻子、女兒接回大陸。
孫越崎起義到北平後,仍惦念著漂泊海外的老友。當時不少的民主人士反對翁文灝回國,孫越崎便竭盡全力做各方的工作,爭取老友能取得大家的諒解。在孫越崎的心中,對翁文灝不能不說存在回報知遇之恩的思想,他認為能夠幫助翁文灝回到祖國,是對老友最好的報答。在孫越崎的努力下,終於得到周恩來的鼎助,使翁文灝於1950年12月回到祖國。
孫越崎是以歡欣鼓舞的心情迎接新中國誕生的。他在起義過程中,曾不止一次對部下說:“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後,會效法蘇聯搞建設,大家都會有用武之地。”確如他的預言,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立即以蘇聯為師,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隨孫越崎起義的大多數人員也隨之成為經濟建設中的技術骨幹。但對於孫越崎個人來說,卻被迫走上了一條崎嶇的道路。
我至今沒有找到孫越崎為何不被重用的文字材料。我想,他舉行起義的“不可思議”恐怕是主要原因。再有就是他的書生氣。1954年政協開會時,周恩來讓他上臺講講領導資源委員會起義的經過,他竟不肯上臺講話。這對許多人來說,正是聲討蔣介石,表功表態的機會,他卻輕易地放棄了。這其實很符合孫越崎的性格,那種舊時代知識分子為人坦誠,為事執著的道德觀和自尊、自謙、自律的人格,使他既不願張揚所做之事,也不願去罵曾對他個人有恩之人。但他的所為,又不能不讓人懷疑他起義的誠心。
孫越崎在解放後,曾做過兩年的中央財政委員會計劃局副局長,在任內為國家制定了《基本建設工作程式暫行辦法》。這個辦法在建國初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可惜“大躍進”後被廢除,給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孫越崎1949年以後,為新中國所做的唯一一件實質性的貢獻。
1952年,中央財委撤消,孫越崎被分配到唐山開灤煤礦管理處,任第三副主任。他步出了京城,從此迎接著一個又一個觸及心靈的運動。他的實業家才智再不見閃現出光華。
一位老人對我說:“如果讓孫越崎領導經濟建設,國家不會在六、七十年代落後成那樣。”
這只是假設,歷史不是由假設寫就的。
當八十年代孫越崎以90高齡復出,為改革奔走於大江南北的時候,一位隨員感慨地說:“孫越老出來工作得太晚了。”
這是事實,是可以入史書的。
孫越崎的悲劇,確為我們民族的悲劇。
雖然如此,孫越崎卻泰然處之,直至文革被關押,80歲了還被驅趕著挖防空洞,他依舊大度超然。
但他可以釋解個人的痛苦,卻無法排除為他人的痛苦。
文革爆發後不久,江青在一次###上公開點名說,原資源委員會起義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