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腿》讓哲哲很感動,在為青蛙悲傷的同時,也詛咒起貪吃和壞心眼的國王來:“那個國王應該吃眼鏡蛇和蠍子,吃完就被毒死。我要是當國王,天天吃素,而且自己種蔬菜,讓小動物快樂地活著。”《狼大叔的紅燜雞》一書讓他改變了對大灰狼的看法:“狼大叔真挺好心的,還能做那麼多好吃的。爸爸,其實,狼有時不吃小動物,也做好事。我覺得壞人也不都是壞人,對吧?”
對於《小蝙蝠德林》哲哲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該書講的是一隻蝙蝠頗具個性,別的同伴都是倒掛的,只有他是正立的。所以,他看到的世界總是和別人相反。例如,樹梢上的月亮是在腳下,草叢和蝴蝶是在頭頂。合上書後,他議論開來:“爸爸,我覺得,小蝙蝠德林的視角和我們人類是一樣的,蝙蝠和人類不一樣,所以其他的蝙蝠都不太喜歡德林。不過呢,你看,把書倒過來,我覺得自己就站在蝙蝠這邊,挺有意思吧。”
那幾天,外出遊玩,哲哲總是喜歡彎腰把頭埋進褲襠裡,興致盎然地看著顛倒的世界。問他在幹什麼,他有板有眼地說,在學習小蝙蝠德林,還告訴我,倒立的世界真的很美妙,就是時間長了有點頭暈。
終於,我真切地看到了童心與童書之間的化學變化。
四、在那些經典故事裡想起我(1)
同事說,他們親子共讀時,孩子特喜歡把自己編進故事書裡,成為書中的主人公之一。偶爾,我也把哲哲編進曲折的情節裡,但他顯然不熱衷於做主角,更喜歡以旁觀者的角度加以審視,然後評頭論足一番:“這個故事啊,我覺得,有點……爸爸,你說呢?”
對此,我只能武斷地認為,孩子與孩子之間也有太多的不相似。
不過,我喜歡凡事兒子都有自己的判斷和看法。有主見,有自主意識,這才是一個人逐漸成長的標誌。啃老族與其說是在能力上有著“天然”的依賴性,不如說是在自主意識上有缺陷。於是,讀故事的過程中,我總是期待孩子能有所思、有所問。
例如,上幼兒園那會兒,給哲哲讀黑川光廣的“恐龍大陸”系列。書很不錯,插圖和故事都很講究,附在後面的恐龍百科知識也很嚴謹,沒有粗製濫造的科普讀物的“破腚(綻)百出”。讀著讀著,他問我:“爸爸,那種植食恐龍你說是副櫛龍,為什麼李逸凡和劉興楠總說什麼副節龍啊?”我告訴他:“副櫛龍是對的,‘櫛’是鱗次‘櫛’比的櫛(儘管他還沒聽過這個成語),明天你就告訴他們,‘節’的叫法不對,你的讀音才是正確的。”“嗯。爸爸,你真厲害,怎麼什麼都知道!”
有時,我還會和哲哲就某個論題討論一番,就像讀旁帝“大翅膀”系列中的《小太陽醜八怪》。他認為,醜八怪的父母把醜八怪關進廚房,甚至堵上廚房的門是不對的。我反駁說,前提是醜八怪做了很多讓父母心煩的事情,是醜八怪有錯在先,不能完全怪父母。他反駁:“孩子即使犯了再大的錯誤,也應該原諒,他們是小孩,有點不懂事嘛。”“小孩子就必須原諒嗎?”“當然了,你們大人有時候還犯錯呢!”
兒子的一席爭辯,讓我感覺到真的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他們真的還小。回想自己曾嚴厲體罰過他,一下子心生無限內疚,差一點兒就像醜八怪的父母一樣眼淚汪汪,或者如郭敬明所謂的“我的悲傷逆流成河”。
作為家長,的確該換個思維對待孩子。以前總以為給兒子讀故事,是單向地類似施捨一樣的教他知識。但在親子共讀中,我漸漸發現,閱讀也是彌補自己的知識空白。讀完《沙漠裡的動物王國》,我才知道原來火龍果是某種仙人掌的果實,才知道最大的仙人柱能長15米高。讀完《想要飛行的小企鵝》,才知道孵蛋的任務原來是企鵝爸爸來完成的,就像海馬爸爸長著育兒袋,它們靠唱歌來吸引和辨別自己的寶寶。讀了《壞脾氣的章魚》,才知道雄章魚完成交配是要犧牲第三條右腕的,不過還能重新長出來。還有,章魚最喜歡鑽進小瓶子裡,而漁人就是藉助這種方式來捕捉章魚的。
親子共讀不只是教孩子道理,也讓成人不斷感悟童心,發現童年的秘密。事實證明,在圖畫書面前,成人往往沒有孩子那般深刻的觀察力和理解力。例如,旁帝的“面具小雞布萊茲”系列中的《小雞的一千個秘密》,我就沒看懂。其中第550頁寫著“雞寶寶最喜歡玩的兩項運動,一項是在一根空中繃緊的繩上‘跳小雞’”,但這些小雞都跳到哪去了呢?後面沒有交代,仔細找也沒找到,最後讓哲哲幫忙。他前前後後翻了翻,很快在不同的頁數指出參加“跳小雞”遊戲小雞的下落,並告訴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