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近來食住兩項,每月要用去廿五圓,書籍每月總要十圓。因此這兩筆所賺,沒有錢多。”可見柔石當時的稿酬標準是千字2圓,在作家裡面屬於比較低的。但他總算有了“自由撰稿人”的社會地位而獲得文學界的承認。 1928年11月,柔石等人在魯迅支援下,創辦“朝花社”,並由王方仁的哥哥開設的“合記教育用品社”代售朝花社出版的書刊。12月6日《朝花週刊》創刊,至次年5月16日共出20期;6月1日起改為旬刊。後來因合記用品社舞弊賴賬,致使朝花社虧損而被迫結束。 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深情地回憶柔石:“他躲在寓里弄文學,也創作,也翻譯,我們往來了許多日,說得投合起來了,於是另外約定了幾個同意的青年,設立朝花社。……然而柔石自己沒有錢,他借了二百多塊錢來做印本。……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力氣固然白化,此外還得去借一百塊錢來付紙帳。……一面將自己所應得的朝花社的殘書送到明日書店和光華書局去,希望還能夠收回幾文錢,一面就拼命地譯書,準備還借款,這就是賣給商務印書館的《丹麥短篇小說集》和戈理基作的長篇小說《阿爾泰莫諾夫之事業》。但我想,這些譯稿,也許去年已被兵火燒掉了。” 1928年12月6日柔石致兄長的信中說:“近日生活亦好,每天可寫二千字。”以稿酬千字2圓計算,每日可得稿費國幣4圓;如能順利賣掉文章,則每月收入可達國幣120圓(約合今人民幣4200元),頗為可觀。 《柔石日記》1929年1月11日載:“晚上魯迅先生問我,明年(陳注:指舊曆)的《語絲》,要我看看來稿並校對,可不可以。我答應了。同時我的生活便安定了,因為北新書局每月給我四十圓錢。此後可以安心做點文學上的工作。”柔石接手編輯《語絲》第5卷1期(1929年3月10日)至26期(9月2日)不到半年,即辭職。 此後柔石的經濟生活好轉,月收入可達100多銀圓(合今4000元左右)。他寫給故鄉妻子的信中說:“我今年的生活比較好些,以後我當按月寄二三十圓錢給你,作家裡零用。店裡我虧空了的錢,再由我補還。今年一年以內,我當補足,你無用擔心。”(引自《柔石日記》第156頁) 1929年11月22日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由上海春潮書店出版,魯迅為之作《小引》。合同約定抽版稅20%,柔石鄭重地將此事載入日記。 1930年2月柔石成為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聯”發起人之一,被推選為常務委員和編輯部負責人,主持《萌芽》月刊,每月得編輯費30圓國幣。5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本年7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希望》,收入柔石前兩年的創作。柔石奮鬥初步成功,成了知名作家。 1931年2月7日柔石和殷夫、馮鏗等被秘密殺害於龍華,時僅29歲。他生前發表55萬字的創作和63萬字譯文,未發表的手稿約22萬字。 [附錄]“精神上自由,物質上貧困” ——20年代留法半工半讀的生活1919年,19歲的李金髮從上海乘船到法國勤工儉學,準備了300塊大洋(銀圓)置裝費和旅費,乘坐的是英國貨輪統艙,條件惡劣,每人收費100銀圓。 到法國後進入巴黎南部的楓丹白露市立中學攻讀法文,每月學費100法郎(合10塊銀圓或國幣),同學有林風眠等;後來在巴黎學習雕塑。一間簡陋的房子月租150法郎(合10圓國幣);一頓比較好的中餐5法郎(合5角錢)。1920年開始寫詩,將《微雨》、《食客與凶年》寄回國內。
自由撰稿人的經濟狀況(4)
1929年春,19歲的艾青(當時名蔣海澄)從父親那裡得到1000塊銀圓,從上海乘坐法國郵船(三等艙),經過一個多月的旅程,到巴黎學習美術。同行的有杭州國立藝術院水彩畫教師孫福熙和他的哥哥孫伏園等。蔣海澄在巴黎第六區伏斯拉爾大街里斯本旅社租了一個小房間,因為室內有一個下水管道,所以房租便宜得很,每月50法郎。(陳注:這個旅社到1982年還在,參看《艾青談詩》214—215頁。) 他找到一家美國老闆開辦的工藝作坊,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每天上午做工,下午學後期印象派的繪畫。他的工作是用中國漆把買主的簽名描繪在打火機或香菸盒上,一上午可以描繪20個簽名,收入20法郎。 在巴黎餐館一頓普通的飯要付5法郎。為了節省,他去學生食堂就餐,一張飯票只要3法郎。這位窮留學生對朋友卻很慷慨。他跟李又然在學生食堂初次認識的時候,看李付不起飯費,就一次送給李10張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