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第二部分 (13)李景忠260圓,(14)賀之才260圓,(15)周作人240圓,(16)王星拱240圓,(17)錢玄同240圓,(18)楊震文240圓,(19)徐寶璜240圓,(20)顧兆熊240圓,(21)王徵240圓,(22)吳梅220圓,(23)陳瀚200圓,(24)葉浩吾180圓,(25)黃節180圓,(26)包玉英180圓。 第三部分 (27)[字不清,似為沈尹默]280圓,(28)關應麟280圓,(29)馬裕藻240圓,(30)費家祿240圓,(31)劉三200圓,(32)程演生200圓,(33)劉文典200圓,(34)魏友枋200圓,(35)劉復200圓,(36)錢振椿140圓,(37)孫國璋140圓。 第四部分 (38)朱家華200圓,(39)朱宗萊240圓,(40)魏友枋200圓,(41)溫宗禹300圓……[中斷存根第67—82號,共缺16張] 第五部分 (42)羅惠僑240圓,(43)鍾觀光240圓,(44)龔安慶240圓,(45)沈士遠240圓,(46)楊增敏240圓,……[中斷存根第91—118號,共缺28張] 第六部分 (47)吳曾勳220圓,(48)鄭壽仁240圓,(49)黃振華200圓,(50)龔湘180圓,(51)郭汝熙240圓,(52)黃國聰240圓,(53)韓述祖240圓,(54)林損220圓,(55)倫哲如220圓,(56)陳懷220圓,(57)陳清文200圓,(58)王彥祖200圓,(59)柴春霖200圓,(60)梁敬淳180圓…… 以上,是將第一手的薪俸存根整理的結果。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準確地查清楚1919年9月份北京大學教授的薪俸資料。之所以說“基本上”,是因為還有45張存根缺失。由於月薪分兩次發放,估計名錄缺少二十多人。他們究竟是誰?殘缺的薪俸資料能否補充呢?我嘗試給出儘可能完整的答案。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五四前後北京文化人群體(8)
設法補充薪俸名錄 我搜集並整理了散見於國家檔案館、北大檔案館和個人收藏的“北京大學文科一覽”和“北京大學法科一覽”(1918—1919年度)兩種非公開發行的內部資料,但是可惜至今未能找到另外一半資料,即“北京大學理科一覽”、“北京大學工科一覽”兩部分。我還找到了殘缺不全的“1920北大三院一覽”(缺少“北大一院”、“北大二院”兩部分)等等,可以跟我發現的《北京大學薪俸存根》對照補充,得到第一手的正式資料,以說明歷史真實情況。 在上述60位教授之外,可以補充的名單如下—— (61)夏元瑮[理科學長]350圓,(62)王健祖[法科學長]350圓;(63)黃侃280圓,(64)張相文280圓,(65)馬寅初280圓,(66)黃振聲280圓,(67)左德敏280圓,(68)黃右昌280圓,(69)胡鈞280圓,(70)陳啟修260圓,(71)張祖訓260圓,(72)朱錫齡260圓,(73)楊昌濟240圓,(74)沈兼士200圓,(75)何尚平140圓,(76)溫宗禹[工科學長]300圓。(陳注:陳獨秀原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月薪300銀圓,但於1919年6月離職,所以沒有列入這個名單。) 五四前後北京大學教員待遇 我搜集並核實、整理了《1918—1920年北京大學教員月薪統計》,跟我發現的幾百張《北京大學教職員薪俸發放存根》對照補充,得到第一手的正式資料,以說明歷史真實情況。 北大教員在五四前後,僅分為教授、講師、助教三種。 教授和講師都要開課。助教不開課,只在教授指導下,擔任預定的助理。教授與助教是專職的,按月發給薪水。講師是兼職的,按授課鐘點給予酬勞。講師並非比教授低一級,不過非專任而已。有些講師的資格水平本來很高,但因在其他機關有專任職務,僅請他每週來校擔任幾點鐘的功課,亦稱講師。例如魯迅在###任科長,到北京大學文科兼任“中國小說史”的講師。若干政界或司法界人士,兼任法科講師。北大教授若轉到其他機關任職,則也改為講師。例如秦汾(景陽)原為北大數學系教授,後調到###擔任參事,便改為北大講師。 有的回憶錄稱:“五四前後,北京大學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二百八十銀圓,也有每月二百六十圓或二百四十圓者”。實際上據我考證,並不完全如此。北大教授分本科、預科二類,各分為六級,月薪級差皆為20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