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子的大師學習。
這鬼谷子據說隱居在齊國一個叫歸谷的山林之中,是位絕頂聰明的世外高人。只是這位看似超脫的高人,腦子裡面裝的卻全都是俗世機詐權謀的縱橫之術,以此培訓了一批又一批功名心極強的年輕人。曾經是朋友,後來變仇家的軍事名人孫臏與龐涓就是他的學生。此時在秦國極受重視的說客明星張儀,也是鬼谷子的高徒。司馬遷甚至依據他所見到的錯誤史料,把蘇秦和張儀說成是同班同學。其實在張儀仕途最風光的時候,蘇秦才剛剛踏上尋求富貴之路。司馬遷還說張儀在功課上始終壓蘇秦一頭,“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功底不足的蘇秦,學習成績不僅趕不上張儀,恐怕在鬼谷子的全體門生裡的排序也得倒著數才行。《史記》說他幾年後“大困而歸”,估計是學得不怎麼樣,而且父母給的贊助費也快用光了,不得不返回家來。隨身只帶回兩本書,書的名字據後世學者的考證,大概是叫作《太公陰符》和《揣摩》,據說這是鬼谷子送給他的。
真的還是假的?
其實是否真有鬼谷子這個人,人們一直是有爭議的。世間倒有一本《鬼谷子》的書流傳,其中也確有叫《揣摩》和《陰符》的篇目,但此書很可能是古人偽造的。
如果鬼谷子並不存在,蘇秦又如何跟一個子虛烏有的老師學習,甚至還被以書相贈。
對於這個問題,唐朝人司馬貞在他的《史記·索隱》裡面引用別人的判斷,毫不客氣地指出“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
鄙人出身的蘇秦為了讓自己的主張被別人重視,便虛構了鬼谷子的名號來蒙人。
可是要說鬼谷子完全是蘇秦編造出來的似乎也不大可能。鬼谷先生的知名度那麼高,連孫臏、龐涓,還有張儀這樣的人物都被牽扯進去,憑蘇秦一人之力恐怕是辦不到的。
根據蘇秦“大困”的樣子,最可能的情形是,即便世間真的有鬼谷子其人,他也從沒收過一個叫蘇秦的學生。那幾年蘇秦大概是四處奔波,報考了不止一個靠授徒賺錢的培訓班,辦班的老師中自然不乏江湖騙子。因此他在學業上一事無成,受困而歸,也就沒什麼奇怪了。
回到乘軒裡,面對著許久不見的家人和鄉鄰,為了那份卑微的自尊跟虛榮,蘇秦只好借用鬼谷子的大名,吹噓自己是他老人家的弟子。
至於那兩本書,也很可能是蘇秦在坊間類似書攤的地方淘弄來的,內容如同“指南”“大全”之流的低檔次貨色。
任憑他怎麼胡吹,至少家裡人還是不難看出他一無所有的窘迫。於是便有了“兄弟嫂妹妻妾”一塊笑話他的場面,在說了“治產業,力工商”的話後,他們又繼續挖苦道:“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你捨棄本業,專門學嘴皮子功夫,受苦還不是活該?
聽了這些話後,蘇秦的反應照《史記》所寫是“慚自傷”,尊嚴受損卻也只能獨自傷心。
但他既然已經作出了選擇,就決不會輕易認輸。接下來的日子裡,他“閉室不出”,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拿出《揣摩》和《太公陰符》“伏而讀之”。定下目標非“取尊榮”不可。
如此苦讀了一年,蘇秦的自我感覺很是良好,頗有學問盡在掌握之中的架勢。自信滿滿地對家人說道:“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4'
我能夠遊說君王啦!
對於蘇秦說出這句大話的時間,《戰國策》和《史記》的記載有出入,但相同的是它們都沒有記錄蘇秦家人聽後的反應。想來“兄弟嫂妹妻妾”肯定還是一臉的不相信,但蘇秦的父母可能不會這樣。他們原本就沒參與笑話求學回來的蘇秦,對浪子回頭的這個老二還寄託著希望,所以聽蘇秦要像哥哥蘇代那樣遊說諸侯,老兩口應該是高興的,沒有他們的支援,口袋空空的蘇秦是沒錢出門的。
以蘇秦日後在《戰國縱橫家書》中表現出的性格來看,他是個很理性的人。此時雖然口出狂言,除了年輕氣盛外,大概也是在給自己撐面子,內心裡還是暗暗存著謹慎的。他第一次出門遊說沒走多遠,只向北跨過洛水,來到雒邑的王城拜見周天子。
按《史記》的說法,蘇秦此時朝見的是周顯王。這應該不是事實。周顯王在公元前321年去世,那時別說蘇秦,恐怕連蘇代都還沒走上仕途呢。如果蘇秦是在公元前314年回到家的,那麼他在一年後覲見的只能是周顯王的孫子周赧王。
這時的周王朝,七百餘年的天子威儀早已蕩然無存。作為它最後一代君主的周赧王,個人命運完全操控在同為宗室子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