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蘇秦自然早就準備了答案,說道:“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
您就學學先人善於處事的謀略,把十城還給燕國吧。
歸還十城是齊國放棄既得的利益,怎麼能說是“轉禍為福,因敗為功”?
蘇秦當然還有話說:“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己)之故而歸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讎而得石(實)交者也。”
為給秦國面子交還那十城,燕國不費一兵一卒收復失地,必會感謝齊王,掙足臉面的秦國也不會再找齊國的麻煩。跟兩個敵對的大國改善了關係,這好處還不算大嗎?
蘇秦又接著對齊宣王說:“夫秦燕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莫敢不聽,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勢頭強勁的秦國和地域遼闊的燕國都跟齊國交好,諸侯還有誰敢不順從齊王,用十座城市就換得稱霸天下,多麼划算的買賣呀!
這話肯定騙不了齊宣王,都想爭當天下第一的秦國跟齊國,它們之間即便出現了和睦的景象,也必定是暫時的。短時間內的脆弱平衡,怎麼能稱得上是“霸王之業”。
不過為了能穩住對自己懷恨在心的燕國,從而能在短時間內不必跟秦國交鋒,用原本就不屬於齊國的地方作交換,倒也不算吃虧。
計算和掂量了利害得失,齊宣王終於認定這項交易可行,立時做出一副爽快的樣子說道:“善。”'3'
恐怕蘇秦自己也沒想到,他竟然真的成功了!憑一番說辭就拿到了一大片的土地,轉瞬間成了燕國大大的功臣。
這時他的感覺大概像是飄忽在空中,世界上的一切都變得美妙無比,令人陶醉。
他就這樣帶著那十座城市飄回了燕國,直到猛然間不知被誰從身後狠踹了一腳,才一個跟頭栽回到了現實的地面。
對他使陰招的可不止一個人,而是一群燕國的大臣。
這些提起子之之亂還會做噩夢的人們,看著亂臣蘇代的兄弟竟然能被燕昭王任用,心裡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現在蘇秦這小子又學著他大哥的樣子,憑藉一張利口,連齊宣王都給矇騙了。這樣下去的話,誰敢保證他不會再一次破壞燕國的穩定。偌大的燕國難道就總是讓沒有真本事的說客佔上風嗎?絕對不行!
可能還不等蘇秦回國,這些人就已經開始不停地在燕昭王面前詆譭他了。
對他們指控蘇秦的罪名,史書的記載並不一致。《史記·蘇秦傳》所記的內容為“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將作亂”,這應該是不準確的,蘇秦剛為燕國爭回土地,說他賣國明顯站不住腳,這麼搞誣陷未免也太笨了。司馬遷把這種錯誤的文字記錄下來,是因為按照他掌握的不可靠的史料,蘇秦受誹謗時已經合縱六國,功成名就,地位很高了,被栽贓“作亂”也就很合邏輯,容易讓人相信。
比較起來,還是《戰國策·燕策一》說的更靠譜一些,裡面那幫大臣對燕昭王講的是:“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武安君是蘇秦後來的封號,劉向把它用在這裡顯然是時空錯位。但“不信人”,也就是說蘇秦沒有信義的罪狀,《戰國策》還是沒有記錯,因為在最接近歷史真實的《戰國縱橫家書》裡,蘇秦面對指控所作的辯護,就是圍繞著信。義一類問題展開的。
蘇秦必須為自己辯護,因為燕昭王已經聽信了群臣的話,對他採取了措施。
燕昭王對蘇秦耿耿於懷的心態,不會因為他給燕國要回來十座城市就改變。既然眾臣對這傢伙群起而攻之,燕昭王當然樂得服從多數,讓蘇秦在自己面前永遠消失。
不過公開的把一位剛剛立了大功的人驅逐出境,實在有損燕王陛下廣納賢才的好名聲,對燕國的發展極為不利。聰明的燕昭王又很快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對蘇秦進行冷處理。
四。誰都說你是壞人,如果你索性加以承認,別人也就沒招了。
燕昭王冷處理蘇秦的方法是“不復官”,也就是把他“雪藏”起來,不準重回原來的崗位工作。
作為被錄用不久的新人,蘇秦的官職不會很高很重要,不是非他來做不可。在他出使齊國期間,這份工作也想必是有人代理,如今只需把頂替的那個人轉正就行了。
活生生給晾在一邊的蘇秦心裡肯定明白,燕王這是要他知趣的自動離開。
可是他怎麼能走,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個職位,如何可以說放棄就放棄。況且他還能去哪裡,回齊國去嗎?剛把人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