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在這之前匡章想必也派遣過不少這樣的候者,可是沘水對岸的楚軍戒備極嚴,候者一旦接近河邊,他們的箭立刻就會飛射過來,讓人根本無法下水勘測。這次也不例外。
就在齊國候者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貴人出現了。
貴人的身份倒並不高貴,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樵夫,但就是這位普通勞動者卻解決了叫貴族們困擾了半年的難題。
用作戰場的那一段沘水在楚國的境內,這個樵夫應該也是楚國人,可不知為什麼他卻希望自己的祖國吃敗仗。也許是楚國官府對他這個弱勢群體的一員很苛刻,要藉機報復,也許是想從齊人那裡討點賞錢,讓窮困的日子寬裕一些,或者只是因為看到齊國候者無計可施的樣子心生憐憫,想著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對這一帶地形早已熟悉,不妨順手幫人一把。至於楚國會怎麼樣,他才懶得操心呢,這個國家是楚王的,又不是他的。
不管是什麼動機,樵夫走近了齊國候者,對他說:“水淺深易知。”
然後他便把河水深淺容易探知的訣竅講了出來,候者一聽喜出望外,急忙帶著他一同返回軍營面見匡章。
樵夫的訣竅很簡單,“荊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
荊人就是楚人,半年時間下來,樵夫這個外行竟也看清了楚軍的防守規律。重兵聚集之處,就是河水較淺的地方。只有少量部隊佈防的地區,河水都很深,不必擔心三國軍隊強渡。
聽完樵夫的話,匡章“甚喜”,簡直高興壞了。他立即組織起一支精兵,秘密部署在楚軍重點把守地帶的對岸。然後在一個黑夜,悄然又迅速地趟過了沘水,突然殺進楚軍大營。猝不及防的楚軍頓時大亂,唐昧很快被殺,楚國防線跟著全面崩潰'1'。
遭受慘敗的楚國,還來不及重整旗鼓,國內這時又爆發了民眾起義。在一個叫莊蹻的人的率領下,造反的百姓直把楚國搞得“分而為三四”'2',一時間四分五裂。
這種情形下的楚國,對三國的進攻再無還手之力,接下來就只能任人掠奪了。魏、韓兩國搶走了方城北面的一大塊楚地,齊國這一次大概只是想打擊楚國的軍事實力,交戰的地點又遠離它的本土,所以就沒有參與搶地盤的活動。但是經過這次戰役,齊、魏、韓三國聯盟聲威大震,連強勢慣了的秦國心底也感到了畏懼。
秦國這時候大概已經平定了巴蜀叛亂,卻發現自己為奪回這塊土地沒能救援楚國,是犯了一個大錯誤。正像有人對魏冉指出的那樣,楚國受此重挫,實力大減,秦國再不能聯合它與齊國抗衡了。而齊國緊緊拉住了魏、韓兩個中原中心地帶國家的手,霸主的地位十分穩固。就是多年來一直居於弱勢的魏國和韓國,現在也因為瓜分到了富庶的“方城膏腴之地”,實力得到了增強。其中被韓國佔領的鄧和宛兩座城市是當時有名的冶鐵工業中心之一,別的不說,光是這裡出產的剛硬鋒利的鐵矛就能夠讓韓軍的裝備提升一個檔次。秦國有人說,如此一來,僅魏、韓兩國便“足以傷秦,不必待齊”'3',不用齊國幫忙,也可以傷害秦國了。這話未免誇大,但兩國國力上漲確實不假。
事實也確是如此,看到魏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勝,秦國立刻就去向它索要當初許諾的上洛,魏王卻早把這件事拋在了腦後,說什麼也不肯給。雖然《戰國策·秦策四》說秦國用計假意要與楚國修好,嚇得魏國只能交出上洛,但這顯然不是實情。有齊國和韓國撐腰的魏國,哪裡還會懼怕一個剛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楚國。
面對不利的局勢,秦國只有暫時放下身段,屈尊向老對頭齊國示好,在公元前300年派秦昭王的弟弟涇陽君到臨淄去當質子。同時也趁火打劫地攻打重傷未愈的楚國,斬殺楚軍主將景缺和三萬官兵,逼得楚懷王也不得不把太子熊橫又送到齊國作人質,乞求保護。
正是見丈人家的舅子們都向齊國低了頭,無奈的燕昭王也只好跟進,也才有了蘇秦第二次入齊的使命。
三。權力決定一切。
蘇秦再到齊國的時候,與他打過交道的齊宣王已經在一年前去世,如今掌握齊國最高權力的是齊湣王。
一心想要對齊國施展手段的蘇秦卻沒有料到,剛到臨淄,齊湣王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
據《史記·蘇秦傳》記載,蘇厲陪質子到齊國後,齊湣王立即“欲囚”,要把他關進監牢。逮捕的理由是蘇秦生前為燕國作了多年的間諜,他已經死了,就拿他的弟弟頂罪。
這記述自然不對,前面已說過,送燕質子來齊國的理應就有蘇秦本人,齊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