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參加一個電話會議。
劉計平在辦公室外看報紙、上網,聽到在裡面打電話的李彥宏聲音陡然高起來。這個下午,給劉計平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那一天,李彥宏的聲音一改往日的溫文爾雅,而是顯得有些激昂。音調偶爾高上八度並不難,難的是,整整一個下午,一直聽他在屋裡慷慨陳詞,當然,用的是流暢的英文。當時,劉計平並不知道這個電話意味著什麼,打完電話的李彥宏推門出來時,又恢復了往日的不慍不火,像什麼事兒也沒發生過。劉計平也就沒有在意,直到過了許多天,拿到話費單一看,天啊,怎麼會有一個500多元的電話,這時他才再次想起那個越洋電話。
那天,李彥宏並沒有說服董事會。但董事會最終答應他嘗試一下。無疑,這位在中國的執行者,他的敏銳與執著,讓遠在美國的投資人更願意把賭注壓在他身上。業界的傳聞,說得嚴重一些。
李彥宏不僅罵了人。
而且還摔手機。
梁冬作為百度的自家人(出書時任百度副總裁),寫得就平靜一些。梁冬是鳳凰衛視的當家主持人之一,後來加入百度擔任副總裁(關於梁冬的加盟,將會出現在第4章)。
IT業界的傳聞與梁冬描述的結果是差不多的:董事會最終答應李彥宏嘗試一下,而且並不是因為李彥宏的理由打動了董事會,只是因為李彥宏的態度。
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
董事會是不是真的激烈反對轉型?
不太可能。
如果真是這樣,董事會怎麼會只透過一個電話會議就下了結論?
在中國IT企業中,投資人和創始人出現衝突的案例非常之多,但是,還沒有哪一家僅靠電話會議就能解決激烈衝突的。
試想一下,如果李彥宏與投資人的衝突非常大。
當時董事會的四大投資商是不是應該派幾個人來調解一下呢?
透過事情的經過,分析本質。
董事會的四大投資商是同意百度轉型的。
李彥宏是真正地說服了董事會!
真正反對轉型的是徐勇。
合夥人徐勇。
簡單點說,徐勇的眼光沒有李彥宏這麼開闊。
雖然《士兵突擊》當時還沒有問世,但徐勇卻是用“不拋棄,不放棄”來指導創業的。
他不能放棄現有的成績。
這是歷盡艱辛所獲得的成績。
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彥宏是對的。
那麼,徐勇當時的觀點就是錯的。
這,正是職業經理人(或者普通企業家)與卓越企業家的差距。
從現在開始,李彥宏和徐勇的蜜月期就結束了。
三年後,百度的上市前夜。
徐勇離開百度。
不過,徐勇也是成功的。
雖然淡出百度多年,但他現在仍然是中國IT富豪榜排名靠前的人物。
而且,他是一個上市公司的合夥創始人。
從此,百度踏上了轉型之路。
2001年8月,版上線。
2001年9月20日,開始競價排名業務。
一個新的百度帝國時代即將來臨。
李彥宏創業的第三種武器:“離別鉤”。
什麼是“離別鉤”?
因為這柄鉤,無論鉤住什麼都會造成離別。
“離別鉤”在李彥宏的創業過程中,代表的是“取捨”。
只有捨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李彥宏發覺自己的創業專案不切合實際的時候,沒有盲目地死撐到底,而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選擇了轉型。
離別,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痛苦的離別,卻是為了最終的相聚。
相聚,當然是指創業成功。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百度第一帝國(1)
在這裡,插一些歷史學方面的知識。為了區分各歷史時期,歷史學家們往往會用“第X帝國”來形容一個時代。
比如“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等。
中國的歷史,也被一些歷史學家分為幾個帝國時代,這種劃分方法有一定的爭議。當然,這裡只是舉例子,並不會專門探討這個問題。
比如秦漢被稱為“中華第一帝國”。
隋唐宋被稱為“中華第二帝國”。
元明清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