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頁)
第74節:開創與守成之間(4)
建文新政是一部〃未完成交響曲〃。由於戎馬倥傯,時間短促,以及新政缺乏全面的、更有力的措施,這些天真的政治家沒有贏得更廣泛的社會力量的支援。一個靠左班文人支援的〃仁柔〃皇帝,在強大的親王軍人集團面前很快就被打垮了。
這一結論完全可以用靖難之役前後的歷史事實來證明。建文新政已如上所言。〃復舊〃的口號也明白地寫在朱棣給朝廷的上書和他起兵的檄文中。地位受到威脅的軍人們聚集在〃恢復舊制〃和〃誅左班文臣〃 的旗幟下,公開叛附燕王或徘徊觀望,成為朱棣所依靠的中堅力量。《罪惟錄》記載:
燕王初作難,苦無以為名,託雲清君側,不足以勇士怒,及兩勝後,凡從耿(炳文)、李(景隆)北征陣亡士卒,讓皇(建文帝)有詔;〃這孩兒每不肯用心廝殺,以致敗小��鈾錒床谷搿!ㄈ恪鮃勻按笞冢ㄖ扉Γ��璐聳徑鰨�唬骸ㄗ怨潘勞跏攏�次歐匆悅煞#�途愀雌涓鋼埃�酪嗝餛溽妗!ā �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軍人們不肯用心廝殺的原因,這裡更可以看出朱棣等人是在用心爭取這股勢力。史籍記載〃諸大將〃又〃多懷貳心,以故成祖至江上,不戰而潰〃 。〃將士往往離散不肯向敵〃 ,卒至失國。明人朱鷺說:朱元璋〃專意右武〃,因而〃左班不得望幸澤,而亦無長短可效,不過定製度、修誥章,競奉上旨而已。及至建文皇帝,注思講學,恬武競文,縉紳親而介冑疏。於是,翰院有錫諡,尚書登一品,四稔之間,氣若移焉。而文臣莫不湧躍致身,趨死如歸。其凜凜箸亢節者,無慮彌百數,蓋振古一創見。而武臣率懷攜貳,叛附接踵,其臨陣生心,甘心虜縛者,多至千人,皆身為將帥都督指揮者也〃。他感嘆道,〃兩朝相及,曾不甚遼,一何文武離合之異也〃 !
燕軍進入南京,迎降的文臣不過〃凡百若而人〃 。除大批人死難外,在任而〃遁去者,達四百六十三人〃 。地方官,僅北平所屬郡縣,〃望風而解組者〃就有〃二百九十有一人〃之多 。他們拒絕與朱棣合作。許多人慷慨就戮,在極端野蠻的酷刑下毫無懼色,方孝孺甚至置殺十族的威脅而不顧。為什麼呢?用就義者自己的話說,是〃兩間正氣歸泉壤,一點丹心在帝鄉〃 。除了要盡那點君臣節義外,主要的就是他們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他們寧肯為建文新政殉身,也不願再回到洪武式的暴政之下去。在朱元璋的暴政之下,〃一不當則斥,一得罪則誅。蓋霜雪之用多,而摧殘之意亦甚不少〃。建文帝則〃專一煦以陽春〃 。朱鷺在《過金陵吊方正學諸臣》詩中說:〃四年寬政解嚴霜,天命雖新故忍忘?自分一腔忠血少,盡將赤族報君王。〃 多少道出了他們懷念陽春,甘為建文新政殉身的心情。〃吾徒雖死終無憾,望採民艱達聖明〃 。他們還企圖以自己的死,喚起執政者對百姓的同情。
靖難前後文武陣營的劃分是很清楚的。
至於親王,燕師南下谷王朱橞開啟南京川門迎降自不待言,寧王朱權則是朱棣的直接合作者,雖然說是受了脅迫,但寧王的兵力畢竟全部加入了靖難軍中,而且他們雙方更有〃事成當中分天下〃之約 。親王們為自身利益投靠朱棣的事實更是無可辯駁。如此,怎麼能說不存在親王軍人集團呢?
二、絕不安於守成
中國曆代帝王中,如果不是開國君主或自己也參與創業,很少能做出什麼業績。他們大多生於安樂,長於富貴,如果沒有內憂外患,卻也用不著雄才大略,只須守好家業,不要過分胡鬧,就可以做個太平天子、守成之君了。
朱棣雖非開國之主,但也算不得守成之君。他以藩王入承大統,不僅僅靠了自己的優越血統,而且憑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謀略。他的經歷造就了他具有開國君主的氣質。歷史註定,他是朱元璋事業的繼承者,又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開拓者。
朱棣即位,不必事事從頭做起。朱元璋已經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它仍然會在朱明皇朝的旗幟下繼續運轉起來。同時,朱棣是以〃恢復祖宗舊制〃為號召而起兵的,他指責朝中奸臣變亂成法,破壞祖制,聲稱自己起兵是為了〃誅奸惡、保社稷、救患難、全骨肉〃。因此,朱棣上臺伊始便一反建文新政,以〃復舊〃相標榜。為了政治需要,朱棣有必要把自己用朱元璋正統繼承人和祖制維護者這一假面具隱蔽起來。朱元璋的旗幟舉得越高,恢復祖制的調子唱得越響,便對自己的統治越有利。但這與他不安於現狀的開拓氣質很難相容。他的言行動輒突破成法。這就使他陷於近似於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