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1930年春,馮、閻、蔣中原大戰爆發。吉鴻昌被馮玉祥委任為第三路軍總指揮,率部在豫東一帶作戰,重創蔣軍。但在蔣介石收買、分化和瓦解之下,馮、閻反蔣聯合戰線不久就四分五裂了。西北軍全線崩潰,所部分別為蔣收編,吉被任命為二十二路軍總指揮兼三十軍軍長,防區在河南潢川、光山一帶,擔任“剿共”任務。但吉鴻昌卻向其部下和士兵們宣傳“槍口不對內”、“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進步思想,而且在三道河給蘇區寫信,表示決不與紅軍打仗,還隨時準備棄暗投明。為尋找真理,數次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去參觀學習。 1931年5月,蔣介石電令吉鴻昌向安徽金家寨進剿紅軍,並派冷欣為特派員駐吉鴻昌總部監視,而吉鴻昌拿定主意就是不打內戰,並秘密策劃起義,參加紅軍,於是,蔣介石撤銷了他的軍職,迫使他以考察軍事為名,強令“出國考察”。
1932年2月28日,吉鴻昌回國返抵上海。他透過原西北軍中的中共地下黨員與上海黨組織接頭,不久返回天津,與華北政治保衛局取得聯絡。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愛國的舊軍人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不久,根據黨的指示到鄂豫皖收復舊部起義,購置槍彈,由天津赴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5月,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二軍軍長兼察省警備司令、公安局長。6月,率部北征收復察東失地。22日,收復康保城。7月,收復寶昌和沽源縣。何應欽進攻察哈爾時,與各將領聯合通電,譴責南京政府,表示“誓以戰士之碧血,渲染塞外之秋草”,“四省不復,此志不渝”。
第一部分:吉鴻昌:恨不抗日死梨園愛國誼
1933年冬,吉鴻昌將軍領導的抗日武裝失敗後,他潛回天津,秘密進行抗日反蔣活動。他遵照黨的指示,同宣俠文、南漢宸等同志,聯絡各派抗日人士,組織了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並被推選為主任委員。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他是共產黨員,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位受人崇敬的傳奇式英雄。
那時,蜚聲平津的著名相聲演員張壽臣,正在天津泰康商場歌舞樓(後改稱小梨園)說相聲。張壽臣不僅是相聲藝術的大膽探索者,同時也是一位剛正不阿,潔身自好,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者。聽到蔣介石破壞察北抗日、迫害吉鴻昌的情景,極為憤慨,因此不顧個人安危,他總在開演前加一段墊話來頌揚吉鴻昌:“國家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需要的是血腥的英雄。此刻英雄是有,卻無用武之地。就拿吉鴻昌來說吧,在察北抗日,殺得日寇膽戰心寒,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我們應該支援他,給我們民族爭一口氣。可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一意主和,意圖消滅這一部分抗日力量,致使吉鴻昌將軍事與願違,抱恨回津。這種情形,我看與南宋秦檜主和,陷害岳飛沒有什麼區別……”在講完墊話後,他經常說的一個段子是《揣骨相》,一邊歌頌“英雄骨,愛國熱心,永遠辦事認真”,“壯士骨,浩氣長存,大公無私為民。”一邊怒斥“損骨頭,殘害同胞,吸盡民脂民膏;沒骨頭,金錢摟足,以外人為護符;大賊骨頭,賣國求榮,明知捱罵裝聾。”深刻諷刺了反動政府的腐敗,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一天,張壽臣說完相聲下來,後臺來人告訴他,外面有人要見他。張壽臣出來相見,這位大漢忙上前對他說:“張先生,有個朋友在樓下飯館等你,他讓我前來請你。”張壽臣忙問是誰,這大漢也不肯說出姓名,只說:“到了飯館,你一見便知!”
張壽臣很快來到飯館,走進雅座一看這位朋友,自己並不認識,只見他面目黝黑,態度端莊,兩眼炯炯放光。張壽臣正在納悶,這位朋友和藹地迎上來,請他坐在上首,微笑著說:“張先生,久仰大名。剛才我聽到你表演的相聲,很好。你在說相聲前談到的那個吉鴻昌,你認識嗎?”張壽臣說:“並不認識。”這位朋友又笑著說:“我就是吉鴻昌!”張壽臣一聽,又驚又喜,忙站起身來,緊緊抓住吉鴻昌的手,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吉鴻昌忙請張壽臣坐定,倆人就像多年不見的好朋友似地攀談起來。吉鴻昌向張壽臣詢問了曲藝藝人的生活景況,最後誠懇地說:“人生得一知己,死也無恨。不想我戎馬半生,竟在藝人當中很榮幸地得到你這位有氣節、有名望的知己,實在佩服你的見識和膽量。不過處在這種暗無天日的時代裡,我以朋友的立場勸告你,希望你以後在臺上說話要注意,免得招來麻煩。來日方長,不必去作無謂的犧牲!因為你跟我的處境不同,假如你為我犧牲了生命,都沒有地方訴冤。我是朝夕不保,危險萬分,說不定哪一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