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
他親了親她的臉,他身上古龍水的味道勾起了考頓的串串回憶。
“到我這邊坐坐?”他示意考頓去他的辦公室。
“我有急事。”
“我看過了,你的片子一小時後才剪呢。”
“但我得查些資料。”
“我很想你。”他一邊小聲說著,一邊挽著她的胳膊把她往懷裡拉。
兩個人相對無言。
“松頓……”她搖搖頭,避開他的目光。“求求你,我們結束了。”
“不,不可能。”他說,“我愛你。”
“那不是愛。”她小聲說,“你自己最清楚。”
“考頓,我真的愛你。”
“我得走了。”她沿著走廊向前走去。
“考頓。”他在後面喊著她的名字,但她頭也不回。
這次,她沒哭。這是個好跡象。她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她終於挺過來了。只要不再見到他,不再親近他。
考頓來到樣片資料庫,找了一臺電腦坐下來。輸入密碼後,她啟動了搜尋引擎,鍵入蓋布里爾·阿徹的名字。幾秒鐘後,螢幕上顯示出兩條搜尋結果。她選中這兩條結果,並啟動查詢指令,透過玻璃牆觀察著資料庫的存檔架。庫房裡陳列著許多裝滿錄影帶的自動存檔架,其中一個存檔架開始慢慢移動。一專機械手在帶編號的錄影帶間遊動,拿出了一盤錄影帶,找了一臺播放器,把帶子插了進去。考頓的電腦螢幕上彈出一個影片視窗,螢幕兩邊的音箱傳出了嘶嘶的聲音。電腦透過快進搜尋著有關蓋布里爾·阿徹的畫面,快進畫面停下來後,聲音和影象清晰起來。
螢幕上出現一個片頭標題《尋找方舟:阿徹訪談錄》。這是一段關於蓋布里爾·阿徹的電視短片。透過短片,考頓了解到阿徹是位《聖經》考古學者,是諾亞方舟搜尋工作組的成員之一。
除了這些資訊之外,短片中並沒有其他有用的資訊。這段片子並沒有提到阿徹為什麼會說那種神秘的語言,那種只有考頓和她的姐姐才會說的語言。難道那種語言真像考頓的母親所說的那樣,只是她和雙胞胎姐姐之間的心靈感應嗎?她關掉了這盤帶子,又換上另一盤。這盤帶子內容更翔實一些,是在阿徹家裡拍攝的一個專題訪談片,拍攝地點是英國牛津。儘管這片子是近年拍攝的。但是片中的阿徹顯得比考頓見到的年輕許多,看上去健壯而開朗。片中的阿徹手裡擎著一隻剛從耶路撒冷出土的黃金圓盤,圓盤上有各式各樣的圖案,阿徹說這個盤子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期。“天國就好比埋藏在地下的寶藏。”阿徹在片中說。在整個採訪中,阿徹多次引用了《聖經》裡的典故。他像愛撫嬰兒一樣撫摸著金盤子說:“這寶貝將指引我找到天國裡最珍貴的寶藏。”
阿徹的訪談後面附著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位考古學者的專訪,這位滿臉自命不凡的學者微笑著說:“阿徹博士過分沉迷於他自己的那套理論,他有時會被熱情衝昏頭腦,總是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想法。”雖然這位學者對阿徹在諾亞方舟探索方面的某些建樹予以了肯定,但他指出,阿徹特立獨行的論調,使其研究成果很難被人採信。
隨後,又有幾段探討阿徹的訪談,其中一個被採訪者引起了考頓的注意。那人叫約翰·泰勒博士,一位天主教神父,《聖經》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在訪談中對阿徹讚賞有加。泰勒曾是蓋布里爾,阿徹的學生,他十分欽佩師長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並表示阿徹老師的許多研究成果為《聖經》歷史學研究指明瞭道路。
泰勒三十四五歲,大個兒,深色頭髮,長著一雙迷人的眼睛,雙頰泛紅,看樣子他經常在戶外工作。
考頓往回倒了倒帶,把泰勒的訪談又看了一遍。他說話時語氣平和,字字落地有聲,顯得很自信。
“阿徹是個很有抱負的人。”泰勒說,“我在這裡祝他好運。”
考頓迅速記下泰勒執教的那所大學的名稱,幸好他就在紐約教書,從他那兒應該能瞭解到更多東西。考頓揣測著墓穴中的阿徹在她耳邊說的那些話,以及阿徹喜歡引用《聖經》典故的習慣。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馬太。阿徹一定在說《聖經》裡的某個章節。考頓看了看錶,離和泰德·卡塞爾曼開會的時間還有十五分鐘。
考頓走出資料庫,穿過大廳鑽進一問剪輯室,問裡面的人:“誰有《聖經》?”
“我說考頓,你從中東找回信仰了是嗎?”一個影片剪輯師回頭對她說。
“找家賓館,到床頭櫃裡翻翻。”剪輯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