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司、光華投資公司和華夏投資公司投入30億元進場護盤,支撐股價,為李登輝“增添光彩”。黨營事業隨著時代的變化,已不再只願從事長線操作,而加強短期投資,操作股票,於是股市已成為國民黨牟利的最重要途徑,國民黨成為股市超級大戶。1996年,國民黨除上市、上櫃公司股票外,還有478億元的未上市股票,總計上市、未上市股票達1372億元。這年後期,股價持續走高,七大公司持有的股票也不斷增值,加上劉泰英在市場不斷喊話,表示股市持續看好,僅8個月其股票與共同基金賬面上投資就賺了585億元,從原894億元增為1479億元。加上新上市、上櫃與未上市部分,其持股價值合計超過2000億,顯然成為市場上的股市大戶。執政黨身兼股市大戶,國民黨這種做法可說是舉世無雙。
就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擴大蔓延之時,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在黨營事業研討會上大放厥詞,在表示新臺幣匯率會貶到35元之後,市場便傳出黨營事業利用無本金遠期外匯交易(NDF)賺進豐厚差價。同時李登輝警告,大陸可能出現如同東南亞的金融問題,加深人民幣貶值的預期,被外界認定為國民黨黨營事業大玩遠期外匯交易,投機炒作外匯。臺灣《聯合報》一篇文章這樣指出:“就在亞洲金融危機蔓延、人心惶惶之時,令人扼腕的是,執政黨的黨營事業卻在此時加入投機炒匯行列,不僅難脫‘發國難財’之嫌,更是加重新臺幣貶值的元兇。國民黨大掌櫃一方面在市場放話新臺幣貶值,黨營事業卻一方面大玩不用本錢的遠期外匯交易。一唱一和之間,又有多少炒匯錢輕鬆落袋,而尋常百姓的資產卻縮了一成。”
國民黨黨營事業的金權勾結與過渡的金錢投機,引來外界更大的不滿。臺灣《聯合報》於1999年12月6日的一篇社論中指出,國民黨黨營事業“無論是買票敗壞選風,或玩弄特權與金錢遊戲,或在股市中翻江倒海,套殺散戶,問題的關鍵皆在於國民黨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政黨,又擁有如此龐大的黨產,財大氣粗,所以能上下其手”。有媒體批評道:“政黨系以獲得政權、服務民眾為目標,絕對不是為了投資股票、追求金錢。當國民黨一手掌權,一手賺錢時,政黨如何公平競爭?在當局高唱‘凍省’可提高競爭力的同時,是否也該凍結國民黨黨產、廢除黨營事業,否則如何能讓臺灣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
有媒體批評指出,由於黨產缺乏監督機制,黨產操作已淪為一兩個人的黑箱作業。“國民黨黨產的問題,不但反映了黨內失去民主機制,而且汙染了政風,戕害了社會經濟正義,更已嚴重背離了政黨國民黨黨產一直是外界質疑的重點,也是國民黨頭痛的問題應負的社會責任,而到了涉及違法或違憲的地步。歸結而論,國民黨黨產問題可以說是現今民主政治及社會正義上的一大毒瘤,不能不加以剷除”。
對外界的指責與批評,國民黨也曾承諾對黨營事業進行改革與規範。在1996年召開所謂的“國發會”上,就“黨營事業投資與經營範圍”約束問題展開討論,民進黨與國民黨在利益交換下達成有關黨營事業經營活動的四大共識:黨營事業“不得介入公共工程,不得經營壟斷事業,不得介入政府採購,不得赴大陸投資”,並由行政部門做進一步的法律約束。這被民進黨認為是一項與國民黨鬥爭的勝利,其實只是虛晃一槍,這“四不”對黨營事業經營與發展不僅一點未受影響,而且黨營事業日益發展壯大。對此共識,臺灣行政部門經過一年多的討論,認為對黨營事業投資與經營另立政黨法規並不恰當,最後決定由“內政部”在修正“人民團體法”時,將黨營事業投資與經營約束問題進行原則性與宣示性規定。其實,寄希望於執政的國民黨行政部門制定規範本黨投資事業與經營的法規,無異於緣木求魚。
。。
黨營事業之痛(2)
在這種背景下,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便成為在野的民進黨攻擊與批判國民黨的有力武器。尤其是每到重大選舉期間,民進黨就會大批特批國民黨的黨營事業,揭露其種種黑幕,給國民黨造成很大的壓力,在選舉中顯得相當被動,無法獲得選民的支援。在2000年“總統”大選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於1999年12月20日舉行“黨營事業染指重大工程模式”記者會,揭露國民黨黨營事業近年來以配合“政府政策”為名,結合財團“黨友”進軍重大工程牟利,包括楊天生的長億集團、沈慶京的威京集團、尹衍梁的潤泰集團、林謝罕見的宏國集團、高雄陳家企業集團,都以國民黨黨營事業投管會委員的身份與黨營事業合作,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