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頁)
黨重組頻繁,是一種常態,臺灣政黨尤其是泛藍陣營也難逃此一命運。
在這種背景下,國親合併或泛藍整合,都會影響到國民黨的未來發展,既不能排除國民黨東山再起與重新在臺執政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中國國民黨在臺灣歷史中因政黨的重組或持續衰敗而消失。
孫中山簡歷(1866—1925)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後以中山名世。1879年(光緒五年)去美國檀香山讀書。1884年後回香港、廣州學習。1887年入香港西醫書院,1892年畢業後行醫澳門、廣州。1894年上書李鴻章主張革新,遭拒絕,遂赴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次年,於香港設興中會總部,準備廣州起義,事洩逃亡國外。1900年組織惠州起義。1905年8月,在日本建立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創辦《民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改良派全面論戰。此後積極發展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2月29日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公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後因革命黨人和袁世凱妥協,2月13日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被選為理事長。9月任全國鐵路督辦。1913年因宋教仁被害,發動二次革命,旋敗。1914年7月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被推為總理。1915年至1916年,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因段祺瑞拒絕恢復國會,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護法軍政府,任大元帥,誓師北伐。次年遭西南軍閥排擠赴上海。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廣東,次年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因陳炯明叛變,退居上海。在絕境中得到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1923年驅陳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大本營。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宣言,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改組中國國民黨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11月應邀帶病北上討論國是,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號召同帝國主義、北洋軍閥作鬥爭。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著作有《中山全書》、《總理全集》、《孫中山選集》等。
蔣介石簡歷(1887—1975)
浙江省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
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於1927年發動了“4·12”反革命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透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臺灣後,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於臺北去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蔣經國簡歷(1910—1988)
浙江省奉化人。蔣介石長子。早年在家鄉、上海、北京接受中小學教育。1925年去蘇聯,先後進莫斯科中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