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ABS。
豐田“改嫁”給一汽後,一方面,甩開了天津夏利這個包袱,而另一方面看中的當然是一汽高大魁梧的身材:政策資源與製造能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借雞下蛋。最好能儘快多生幾個孩子,一起“共同富裕”。
可是,一汽能從豐田那裡得到什麼呢?應該說:技術與品牌是不可缺少的。但以豐田一貫的做法來看,豐田對品牌、技術、銷售以及售後服務等各個方面均不給合資夥伴插手的機會,一汽能例外嗎?
在雙方合作的內容中,沒有關於建立技術合作機構的說法。不管是在豐田和一汽的簽約儀式上,還是在威馳下線的時候,在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上都隻字未提,與日產相比較,豐田在中國技術投入似乎略顯保守。
技術是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發展的核心,所以過去允許國外汽車公司到中國來投資生產的條件之一就是向中國轉讓相關技術。老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31條明確規定:中外合資、合作的汽車工業生產企業,必須在企業內部建立技術研究開發機構。該機構具備換代產品的主要開發能力。在具體實踐中,技術轉讓的力度就成為中外雙方談判的焦點。但是日本政府曾警告各汽車廠商,不能讓技術流向中國,以免培養出另外一個汽車出口大國。當初豐田和福特都是因為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向上汽集團讓步,失去了在上海建立合資企業的機會。
豐田斷然不會輕易把技術交給一汽。因為豐田可以仗著技術,只是把成熟的產品引進來,研發完全在日本,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老百姓最想知道的是生產什麼新車型,而我們圈子裡的人最關心的是豐田在研發方面的承諾。”一汽一位老技術人員如此感嘆。
但是,一汽裡的東北人可不是吃蒜的,東北人的蠻勁在中國是出了名的。
在品牌的使用上,一汽不可能像天汽那樣軟弱。豐越是一汽的獨資企業,將以技術許可方式生產陸地巡洋艦100,該車所有型號掛的不是一汽的“蝴蝶標”,而將掛上豐田的“牛頭標”。這在豐田的歷史上堪稱破天荒之舉。按照天津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長谷川說法:“無論在哪兒生產,只要掛上豐田汽車的標誌,就一定是符合豐田世界共通標準的車,這是豐田對客戶所負的應有的責任。” 豐田一位高層私下承認,技術轉讓與合資生產不同,轉讓方在生產環節中的影響十分有限,在產品推廣和銷售服務中也沒有任何權利,恐怕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所以豐田一般不許可技術轉讓的產品掛上牛頭標。而之所以有這次例外是因為這是一個比單純的技術轉讓“更緊密的合作”,目標正如豐田專務董事豐田章男在豐越公司成立儀式上的致辭中所說:“希望儘快上升為合資形態。”
。 想看書來
21世紀:更遠更自由(4)
作為同一平臺和同一系列車型的陸地巡洋艦和霸道,顯然集中一地生產更加集約和節省成本,但一汽活活把它撕成兩塊,一塊放在自己的老家,一塊放在四川成都。對此,豐田謹記了一句中國成語“小不忍則亂大謀”,只好默許了。
事實上,豐田與一汽合作,一方面得益於這個“豪門”帶來的政策優勢,但是又受制於這個“豪門”:一汽位尊國內,顯然不會惟豐田馬首是瞻。而豐田海外擴張時,通常要求取得絕對話語權。此外,豐田還受制於一些非市場因素,這些非市場因素源於一汽根正苗紅的國有出身,自然,也非一汽所能解決。但是如果不解決這些因素,豐田的中國夢可能會因此而受挫折。
第三節 相好廣汽
豐田二嫁一汽後,自然很擔心,其意志和經營方針能否在合資企業中不折不扣地得以貫徹執行,甚至會導致自己在競爭中失敗?因為作為強者的一汽在與豐田的合作與合資中自然不甘示弱,在生產、品牌經營、產品銷售和服務乃至人事安排等所有環節上都會與豐田爭奪話語權,實施自己傳統的一套。
如果強勢的外方投資者選擇一個弱勢的合資夥伴,雖不能控股,但外方話語權將可能大於其股比。所以豐田除了要充分利用一汽的傳統優勢和政策優勢外,再去找一個在實力上較弱的合資夥伴就在情理之中了。
尤其重要的是,在一汽和豐田的合作規劃中,只有40萬輛左右,離100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豐田要想完成這一宏願,靠一汽一家起碼在數量上就不夠。為了迅速擴大規模,儘快挽回從前在合資方面被耽誤的時間,以實現其在2010年佔領中國汽車市場10%份額的戰略,只有另起爐灶,建立新合資廠。稍微細心一點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