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受理時間一般在一個月內,如果是12月份提交訴訟案,那麼法院一定會在2003年1月受理此案,法院再把起訴書郵寄給吉利大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吉利要接到起訴書必須是在1月15日之後了,而2003年的春節正好在2月1日後。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送吉利上法庭 豐田聲東擊西(6)
也就是說,一方面,吉利接到起訴書後就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去收集證據,打吉利一個措手不及。因為即使吉利法律事務部的人春節不休息,別的單位也要休息,吉利在春節前後根本就沒有機會去尋找有力的證據;另一方面,豐田不想讓這一事件公開化,在中國春節放假之前起訴,公眾注意力分散。這段時間,所有單位都忙於年終總結,大家沒有心思來關注豐田告吉利這一訴訟案,尤其是對媒體來說,不會來特意報道這一事件,即使吉利來召開新聞釋出會,也不會成為輿論的焦點。
如果按照豐田的如意打算,到2003年3月12日開庭審理此案,那豈不是速戰速決,但是事情並不是豐田想象的那樣簡單。
一場曠日持久、愈演愈烈的商業戰爭和利益博奕正式拉開序幕。
第四節 豐田的預謀
豐田訴吉利商標侵權案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大家的議論歸納起來不外乎五種觀點:
觀點一:豐田開始重視中國市場。
廣州一政府官員認為,豐田以前對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前景認識不足,行動遲緩,同歐美汽車生產廠家相比,失去了不少發展機會。現在豐田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並大力調整中國戰略,努力開發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
麥肯錫公司的高先生認為,實際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跨國公司對於中國企業的“模仿”並不是很重視,一則是因為中國市場很小,二則是中國企業違規事件一般都侷限於國內。以豐田為例,兩年前他們對中國市場也不太在乎,但現在中國肯定已進入其前三位的市場之列。
觀點二:豐田希望藉助技術壁壘來阻止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
這種觀點以武漢大學的李教授為代表,他分析認為,希望藉助技術壁壘來阻止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這還要追溯到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當時日本人曾再三請求與美國人一起搞汽車,美國人不給日本人技術,嘲笑日本人仿製水平低下。但日本人憑藉著自己的模仿技巧,到最後日本的汽車幾乎“撞”倒了“底特律”。而韓國人搞汽車工業的時候,不僅美國人嘲笑,日本人也忘記了自己當時創業時的艱辛同樣是嘲笑,同樣是技術封鎖,但現在韓國的汽車工業也站起來了,成為世界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現在輪到中國了,他們的手法也是一樣。現在想來,對於日本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一直是節節攀升也就見怪不怪了。據報道,日本2002年在中國的專利申請總量達到了13;736件,同比增長,佔整個國外申請總量的1/3強,大有趕超所有英語國家申請總量的趨勢。人們不禁要問,日本等外商為什麼要在中國專利申請上表現得如此搶眼呢?稍有點專業知識的人一看就明白。
這種觀點從近年來摩托車的訴訟案中也得到了印證。近年來,中日摩托車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自2000年以來,本來在東南亞市場一統江山的日本摩托受到中國摩托的猛烈進攻。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中國摩托企業已佔據了東南亞近80%的市場份額。而在中國,由於日本摩托車在價格上比國產摩托車高出2至3倍,因此現在國內市場上的日本原裝車已幾乎絕跡。有資料顯示,日本摩托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退至不及10%。因此,狀告中國企業侵犯智慧財產權是日本摩托車在價格上無法與中國相抗衡而出的無奈一招。而這一招被認為是日本摩托車企業發起反攻的“新策略”,現在開始延伸應用到汽車領域裡來。
觀點三:智慧財產權爭端成為他們收復在華市場的一種主要的非貿易手段。
針對加入世貿組織一年多來國內企業遭跨國公司起訴的此起彼伏之勢,尤其是豐田訴吉利這一案件,中國智慧財產權研究會趙國虹秘書長說,當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趨勢,一些發達國家由於國內市場需求有限,競爭加劇,必然要向周邊市場擴充套件,在自己的競爭對手具有了威脅性的時候,總會想辦法來鞏固自己的壟斷地位。跨國公司不僅擁有資本、規模和品牌優勢,而且擁有智慧財產權方面的經驗和技巧,利用指控他人侵權是維持其市場優勢的手段之一。
浙江省智慧財產權局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