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期
回顧這段童話般的經歷,多數人感慨萬分!
2007年9月,第八屆中國精算師年會上,第一批中國精算師,曾任聯泰大都會副總經理的包虹劍就動情地回憶:“回顧我們這一代精算人員成長過程,既讓人感覺到機遇對我們的無限青睞,卻也有歲月如斯的無奈。”
連結:“生命表”照亮青春
國內壽險起飛之前,尚缺一基石——生命表,這張重要的“表”是壽險產品定價和評價的基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只能從鄰國日本“進口”這張“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壽險業恢復後,長期借用國外的生命表。起初人保借用日本全會社第二回生命表,開發了簡易人身保險、福壽安康保險和城鎮養老保險等險種。
但是,日本經驗死亡率與中國的死亡率存在差異,這使中國壽險業不能準確、合理地制定保險費率和提留壽險責任準備金。
1992年,受當時的保險監管機構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司的委託,人保人身保險部精算處承擔了新中國第一張經驗生命表的編制工作。編制小組由時任精算處副處長的李政懷,以及處內成員詹肇嵐、範平和崔正宇等組成。
1992年下半年,編制小組開始著手研究編制生命表的可行性。1993年,小組設計了總體方案和編制程式。1994年方案正式開始實施。當年7月底,中國第一張經驗生命表——“中國人壽保險經驗生命表(1990—1993)”誕生,俗稱“93生命表”。
歷時三年的編制工作,為參與其中的年輕人後來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事隔十年之後,詹肇嵐仍然頗有感觸,“當時是非常好的機會”。詹回憶,1992年他只有27歲,為1991年畢業的南開大學首屆精算研究生。李政懷、範平和崔正宇等人,當時也只有三十一二歲。
1996年,人保分拆,詹肇嵐進入了中國人壽業務管理部。2000年,詹正式進入東方人壽保險公司籌建部,主要負責精算工作;東方人壽籌備不成,詹肇嵐二度創業,參與新公司國民人壽(現更名為“嘉禾人壽”(6))的籌備,擔任精算負責人。
完成第一張生命表的編制後,領頭的李政懷於1996年轉赴香港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歷任董事總經理、太平投資管理公司和太平信託公司董事長。2001年,李政懷回國參加生命人壽保險公司的籌建,並擔任總經理。
另外一位參與生命表編撰的是傅安平,他也是詹肇嵐的同學。傅此時在保險司拿著“金飯碗”,1998年保監會成立後,傅出任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後轉任北京保監辦副主任,繼續暢遊宦海。
不過,這張生命表也存在缺陷。
首先是資料並不全面。當時的壽險遠不如現在的規模;同時,原生命表的資料都取自當時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儘管當時人保的市場份額非常大,但是仍然不能說完全代表了行業的平均水平。
二是1993年前,人保的壽險業務中有95%以上都是團險業務,這和當下以個人壽險為主的壽險產品結構大相徑庭。
三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中國人口的壽命穩步延長,這極大地改變壽險定價的基礎——死亡率。
因此,這張短短三年就新鮮出爐的生命表,勢必迎來第二次的修改大動作。
2005年,中國生命表二度出爐,成為當年保險行業唯一可以和人民幣匯率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國有銀行改革相提並論的大事件。
放眼全世界生命表編制歷史,這張生命表的資料量數一數二。其資料來源於6家公司: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新華、泰康、友邦等,共1。2億多條保單記錄!
新生命表出臺,市場一度擔心壽險產品會漲價。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
理論上,由於生命表的平均壽命延長,死亡保險產品的價格應當下降,生存(養老金)保險產品的價格會上漲。但是,由於壽險產品的價格取決於對死亡率、利息率、費用率三個因素,只要此消彼長,就可以維持價格穩定。
表2…4 2000年—2003年非養老金業務表平均餘命與1990—1993年比較
馬明哲舊瓶裝新酒
1986年,對於年輕的馬明哲而言,意義非凡。
這一年夏天,馬明哲第一次坐輪渡到香港,去面見當時被蛇口人看做“神”一樣難以見到的,時任蛇口工業區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的袁庚,推銷自己建立保險公司的設想——“100年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