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作感覺得心應手,但隨後20多年的保險工作經歷不斷地告訴他,保險經營並不簡單,而且越來越複雜。現在臨退休了,對保險業的感覺,反而比剛入行時糊塗了許多,一句話,就是“保險的水,真的很深”。
從學術邏輯的嚴謹角度,這個真實的小故事並不能推斷出“保險的水,真的很深”這個判斷。作者的書中也講了許多我國改革開放之後第一、二代保險人物的故事,這些曾經叱吒風雲於我國保險業的領軍人物,最後能夠全身而退、完美謝幕者並不是太多。這或許算得上“保險水很深”的旁證材料吧。
作者的這本書,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變革過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解讀,雖然不是一本邏輯嚴謹、證據翔實的學術著作,但可以為我們瞭解和認識真實的中國保險業提供一份參考。對於包括筆者在內的關心中國保險業的人來說,需要這樣的“另類”的中國保險故事書,至少屬於“可以有”的書吧。
因此,我決定為這本“另類”的保險書寫一篇“另類”的序:以我個人的觀察視角,表達自己對中國保險業的一些認識與困惑,尤其是想與本書的作者和讀者一道,探討中國保險業的水究竟有多深,深在何處?
說實話,當初聽那位保險前輩說保險業的水很深時,自己並沒有什麼感覺,似懂非懂,只是因為記住了這句話,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提醒自己,所以保持著對保險業的觀察和獨立思考。
在完成這篇序言的過程中,筆者做了一項簡單的問卷調查,分別針對100名普通社會公眾、保險客戶、保險學者、保險監管者、保險公司的高階管理人員、普通員工和銷售人員,詢問其對我國商業保險的滿意程度,包括對商業銀行業和證券業進行比較的相對滿意程度。初步的結果顯示,被詢問者普遍對我國保險業的評價不高,且普遍低於對銀行業的滿意程度。
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既然大家都不喜歡商業保險,為何我國保險業卻能夠在這30年內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長呢?如作者書中所記錄的,我國保險業的保費規模從1980年的4。6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08年的9874億元人民幣;保險公司則從當時的1家增加到現在的115家。
對於這個問題,書中所給出的答案線索是:保險業尤其是壽險業的增長,是“以數量龐大的保險代理人的‘人海戰術’為核心發展路徑,亦同樣創造了中國保險規模增長,以及全球市值的奇蹟”。他還引述了一位學者的估計,說“每50箇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賣過保險”,“壽險業在中國發展的15年間(1992—2007年),總計有2500萬人做過,或正在做著保險營銷”。
這樣的描述和引證算不上嚴謹。但我卻寧願作者對此說得更深入和更直白一些,讓我們直面一個令人更不愉快、不安或不願意說出來的命題,而讓讀者自己以嚴謹的方式去思考和論證。這個命題就是:商業保險是“賣”出去的,而不是客戶自己來“買”的;將保險“賣”出去的保險營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演變成為一種傳銷制度。
初步的邏輯分析如下,讀者則可以自己補充支援或反對的論據。
商業保險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之一。如果將保險公司的客戶分為兩類:一類是確實有保險需要並願意主動找保險公司買保險的人;另一類是並不需要保險的人,那麼,對保險公司的盈利目標來說,後一類客戶是更優良的客戶,保險公司當然更願意將保險賣給並不需要保險的這類客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建立一套強大的保險營銷體系。這也解釋了商業保險的營銷成本為何如此之高。
從另一個角度看,考察中國保險業近30年來的真實發展狀況,不能只考慮保險費規模和保險機構的增長指標,因為商業保險的基本職能是分散風險併為意外損失提供經濟補償,最能反映商業保險發展狀況的指標,應該是保險公司究竟為全社會承保了多少風險,即風險保額指標。可惜,我國保險業還沒有統計和披露保險公司的風險保額,普通公眾只能觀察到,每當發生了類似於2008年南方雪災、汶川地震這樣的災害事故時,商業保險所扮演的角色似乎總是微不足道。
而保費規模和保險機構的數量指標,用於考核我國保險營銷體系的發展狀況倒是十分恰當的,該指標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商業保險的營銷體系確實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
討論至此,先小結一下,為了探討保險經營的水究竟深不深,我們初步分析了保險究竟是“賣”的還是“買”的問題,以及保險營銷體系與社會上的傳銷究竟有多大的差異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