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公司的“行政資本”;1986、1988年,國有企業資本聚合成立股份公司;1992年,友邦打響海外資本第一槍;1996年,保險行業第一次擴容潮,民營資本首次“隨風潛入夜”;及至2004年,保險行業最闊綽地發放了一次牌照,異軍突起的民營資本上演蛇吞象大戲,批次染指“2004系”新公司。
資本決定一個行業走向,而資本的騰挪與博弈成為這個行業最為魅惑的故事,其操縱者亦成為最為風雲的人。
但是,這個最需要耐心的行業卻最缺乏有耐心和耐力的資本。
肩負“做大做強”最大使命的國有保險資本,歷次都成為執行保險行業政策的急先鋒,因緣牌照便利,不管是投資股市,股改上市,還是併購金融牌照,構建金融集團。但是,對於部分資本而言,某些政績要求甚於行業健康發展。
逐利而生的民營資本,無利不起早,急於提前變現。他們或為利潤,或為資本運作現金流,或為炒作牌照而來。
最有商業耐心的,似乎僅剩海外資本,這亦是外資進入市場時大談之道,“我們長期看好中國市場”。不過,或因被併購(例如安泰、恆康和康聯保險),主業更換(例如花旗銀行旅行者保險),甚至於經濟危機(例如AIG)等,化神奇為腐朽,外資的信誓變身旦旦。
(二)迅速做大的規模與行業形象的整體滑落
過去30年,國內的保險行業創造了增長奇蹟。
1979年國內恢復保險業務。1980年只有一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僅4。6億元。2008年實現原保費收入9784。1億元(簡單統計口徑),比上年增長39。1%,是2002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是改革開放之初的2100多倍,超過1980年到1999年20年的總和。2008年,保險公司達到115家,保險公司的總資產超過3萬億元。
2004年4月,保險業總資產突破1萬億元大關。第一個資產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