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可以,給政策就行。可以突破政策的底線,成為廣發重組的一道免死金牌。
廣東省政府明確了自己的底線:承諾不剝離不良資產的情況下,將持股比例、控股權、管理權等向投資者敞開。不良資產最後由政府、老股東、投資者團隊共同分擔。
此前,國內金融的重組均是“先剝離、後注資、再引資”,這種“先打掃乾淨房子再請客人”模式為後來外資們獲取暴利,以及“賤賣論”爭論埋下伏筆。
2005年5月,廣發銀行正式開始重組,引來海內外一片關注。允許外資參股突破政策上限魔力無窮,海外投資者蜂擁而至。先後40多家國內外潛在投資者表達了投資意向,其中傳出“緋聞者”甚眾,包括總統俱樂部Carlyle Group(凱雷)、JP Morgan Partners LLC、德意志銀行和星展銀行等。
2005年7月廣發銀行向其中20多家發出了正式邀請。經過討價還價,以及評比篩選之後,只有3家投資者團隊進入最後一輪競投階段,分別是花旗團隊、法國興業團隊和平安保險。
2005年11月底,廣發銀行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現有股東用歷年累積的資本公積和盈餘公積全部用於彌補虧損,並重新計算持股量。原有股東的35億元股東權益按照競標方的出價——約2倍淨資產溢價,摺合成約18億股,在重組後(股本是125億元)持有15%的股份。
這意味著,廣發銀行可以賣出85%的股份,這足以絕對控股一家銀行!
2005年12月28日,花旗等3家投資者團隊向廣發銀行遞交了最後報價。其中,花旗財團241億元、法國興業財團235億元、平安財團226億元,分別相當於對應淨資產的2。27倍、2。22倍和2。13倍。
花旗出價最高,搶得沙發。但是,廣發銀行之競爭並非簡單的價高者得。
按照花旗財團方案,花旗集團佔40%,凱雷集團佔9。9%,其餘中資投資者,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普天資訊產業集團公司、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和中信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要求的持股比例各為8。775%。(1)
這個安排刺穿了現有監管的底線:參股國內銀行的外資總體持股上限為25%,單一實體持股上限為20%。否則,廣發銀行將會被視同外資金融機構來進行管理,而這顯然又是花旗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2005年,還發生一件火上澆油的意外事件。
這一年,中國著名的國有企業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曾在美國國內激起了關於“經濟安全”的深度憂慮,而導致其最終失利。國內政治經濟氣氛悲憤交織,關於經濟、金融安全的討論不絕於耳。
3月14日,在兩會記者招待會,國家領導人首次為金融改革定調,商業銀行改革的過程中將堅持兩條原則:第一,國家絕對控股,保持對經濟命脈的控制權;第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花旗的原方案顯然與第一條相悖。
相對張揚的花旗,法國興業則打合規牌:法國興業一直打著“遵守政策”、“穩定團隊”和“長期承諾”的旗號,希望樹立一個“無意控股廣發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形象。
“我們的誠意無可爭議,有關部門應當認真考慮這一情況。”法國興業中國區總經理普瓦耶接受媒體採訪時稱。
初始方案中,法國興業希望外資持股比例為24。838%,其中法國興業銀行為24%,Proparco佔0。838%。(2)Proparco是一家國人極為不熟悉的私人投資公司,不過,Proparco後來因為被銀監會認定不合格而被要求退出。
面對兩家出錢比自己多的外資,平安巧甩民族牌。實際上,自2006年年初荷蘭銀行退出競標團後,平安就沒有了競購夥伴。平安幾乎以一人之力,獨自抵擋風雨。
這樣三足鼎立的局面造成了一個微妙的博弈關係:花旗團隊出價最高,但突破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法國興業銀行團隊未超過所需的外資持股上限,但報價稍低;平安保險作為內資,沒有任何政策障礙,但報價最低。
不僅如此,原本是一宗商業買賣,卻摻入了政治的催化劑。
2006年1月底,距離2005年12月28日3家投資團隊開標已經過去近一個月,一封來自美國的信透過外交途徑被緊急送到中國外交部美大司,並由外交部迅速轉給銀監會。
“我也在做一件自己前所未有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