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的常振明聯袂出席。幾乎與此同時,有關建行和平安可能成立銀保公司的傳言不脛而走。
頗有趣味的是,馬明哲於現場大爆私料,稱常振明和梁家駒之間其實早有淵源。因為2000年前後,時任保誠大中華區執行總裁的梁家駒,與當時代表中信集團的常振明經過最後40分鐘的談判,最終敲定保誠與中信之間合資信誠人壽的協議。
梁家駒有言,IC經理的產能很高——普通的業務員達到4000~5000就已經相當不錯,而IC經理一般都能夠做3萬~4萬。2008年,平安的IC的試驗將擴大到青島等四個城市。除了IC,平安還在江蘇南通試點FPM(財務規劃經理,Financial Planning Manager)模式。
銀保轉型10年,篳路藍縷。究其緣由,乃是沒有資本整合下的轉型,註定難以匯成燎原之烈火。
一種觀點認為,如果銀行保險能夠穿越熊牛,則可能打破微利的怪圈,實現超額收益。其操作手法是,低利率時買進,高利率時候賣出。反之,如果是高利率時買進,低利率時候賣出,這會遭遇市場更大的報復。例如2008年市場熱賣的,盯住三年期定期存款的部分產品。
但是,誰又能夠做到超越熊牛呢?似乎只有銀保公司。不過,此前分業經營的政策桎梏割裂了銀行和保險之間的資本姻緣。
轉機出現在2008年1月16日。這一天,保監會和銀監會簽署《中國銀監會與中國保監會關於加強銀保深層次合作和跨業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下稱“備忘錄”)。政策鬆動之後,資本層面的整合難以避免,銀保轉型即將超越修補的階段,而進入一個更為廣大的維度。
四大國有銀行中,除尚未完成改制的農業銀行外,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均初步落定成立銀行保險公司的資本計劃。
其中,工商銀行可能和中保集團實現資本整合,囊括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和太平資產等四家公司;建設銀行則會整合一家和建設銀行淵源頗深的新公司——幸福人壽,幸福人壽目前的股東結構中,負責建設銀行不良資產處理的信達資產管理為大股東之一;中國銀行則會透過旗下中銀保險的平臺,設立一家壽險公司。
此外,交通銀行已經和中保康聯締結一紙協議,即將改造成為一家交通銀行主導的銀保公司;不僅如此,北京銀行傳言亦垂青太平洋安泰,打著類似的尋親盤算。
或許,銀保的天是明朗的天。
四“殼”公司浮沉
2000年光景,中國市場一紙牌照尚屬難求。
這一年8月,新華人壽以每股5。20元的高價,出讓近25%的股份給蘇黎世保險為首的外資公司。如此高價,並非新華人壽價值幾何,而是稀缺牌照的溢價。此時,中國正處於加入世貿的艱苦談判之中,開放與否尚存巨大的變數。
2000年10月,一下子有4家新壽險公司拿到籌建批文,成為保險行業最為特殊的“殼”公司。這4家人壽保險公司分別是總部設在天津的恆安、設在北京的民生、設在上海的東方和生命。
此次獲准籌建的4家公司中,民生人壽、生命人壽和恆安人壽其實是“老面孔”,其籌備時間均已超過5年。這3家公司幾乎是和新華人壽、泰康人壽和華泰財險公司同時籌備的。1996年上半年,當時的保險業監督機關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後3家公司的建立,但並未批准民生人壽和生命人壽籌建。
其背後的原因就是接管永安。曾任生命人壽籌備組的張洪濤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回憶:“人民銀行原來是打算在1996年下半年批准我們(生命人壽)成立的,但後來發生了永安保險被接管的變故,為了審慎起見,監管機關放緩了中資保險機構擴容的步伐。”
張洪濤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學系主任,國發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她是保險行業少見的橫跨學界與商界的一位女強人。頗為意外的是,當生命人壽真正開業之時,張洪濤已經和生命人壽無緣。不過,2004年,張東山再起,再度獲得一張保險牌照,併成功籌辦了新公司正德人壽。
“殼”公司是加入世貿組織談判過程中的產物。
當初,在關貿總協定談判的過程中,在討論第六項“影響服務貿易的政策”第二款“合資夥伴的選擇”時,中國政府提出外資保險公司選擇合營的中方公司,必須是非銀行金融機構。鑑於國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相對較少,因此,保監會提出組建“殼”公司的建議,並獲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