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內部多年以前對各地分支公司有南區和北區的提法,徐正廣一度是北區的執行總監。而之後,南區和北區已經被統一的中國區取代。從2001年起,友邦香港總部開始規劃中國區,其職能是制定總體策略、統一內部產品開發與行政流程,並支援各分支機構的運營等,分支機構的許可權被部分上收。成立中國區之後,上海、深圳等對中國區彙報,中國區對謝仕榮彙報。和格林伯格一樣,謝仕榮也是一個強勢之人。
2002年8月,徐正廣離開一個多月之後,來自AIA韓國公司的Kenneth Juneau成為第一任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實為中國區“一把手”。
不過,最初幾年,中國區卻是一個火山口,頻繁換將。第一任Kenneth Juneau只呆了一年,第二任Robert Thomas不過兩年。友邦的一個公開解釋是稱,“跨國公司高層職業經理人經常輪值,這在友邦是正常的人事調動”。
2005年12月,友邦第三任中國區總裁華毅安(Ian Watts)踏上上海灘,華毅安曾擔任印度Tata―AIG人壽的董事總經理,該公司是AIG與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公司Tata Sons建立的合資公司。華毅安在任期間,該公司連續3年保持超過100%的新單保費年增長率。
上任之初,華毅安希望“第三任”會是個“幸運數字”。這點“迷信”似乎起了作用,華毅安在位至2008年6月左右。
2008年年初,華毅安極為精闢地總結,過去15年來,友邦,這家目前為止最為成功的外資壽險公司,最大的挑戰以及最大的成功都來自於“本土化”。
2008年6月,華毅安離開上海,交棒至友邦中國區新總裁陳榮聲。陳榮聲在友邦任職近20年,曾任美國友邦資深副總裁暨亞太區(日本和韓國除外)壽險管理部負責人。2007年擔任臺灣南山人壽執行副總經理,負責銷售與市場業務。
上任之後,陳對媒體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迴歸保險本質,以保障型產品為主導”,“保險公司的競爭非常擁擠,服務和創新將是我上任後的兩項主要工作內容”。此番表態,實際上是對於前幾任隨市場大流著力投資型產品策略的否決。
陳榮聲沒能趕上2007年的瘋狂,輪到他出場時,超速的火車已經慢了下來。
他現在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在崎嶇山路開好一趟慢速列車,既不讓乘客抓狂,又不被後來者超車。但是,陳能夠在這個“中國區火山口”上做多久,依然是一個未解之懸念。
華安維新:先驅,先烈?
這一年,一個神秘的民營資本入主了一家保險公司。
2002年,一家名為特華投資的公司攜其關聯企業,從深圳華僑城集團、深圳機場集團、三九集團等數家國有股東手中獲得華安財險70%的股份,華安財險成為國內第一家民營控股的保險公司。
對於華安保險的原投資者而言,當年費盡心機,而今落得保本收場。資料顯示,這70%股權的總體轉讓價格為2。9億元,僅比1996年入股時溢價2000萬元,相當於每年的資本平均回報率約1。2%,甚至遠低於銀行存款利息。
特華投資和這些國有股東不同,特華投資的大老闆為李光榮,李本人持特華投資80%股份。無論文章、思想與手段,於國內保險圈中,李光榮都是一個性格老闆。
李光榮,湖南南縣人氏。
1998年成立特華投資之前,李曾先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財貿辦財金處科長,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證券部經理,湖南大學科技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深圳公司總經理助理,光大銀行廣州分行業務發展部總經理。
廣州為李光榮發家之福地,他於資本市場淘得了真金。不過,2000年移師北京之後,李光榮和特華投資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資料顯示,特華投資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下設特華髮展研究中心、特華醫藥技術諮詢與資訊工程研究所等七家子公司,公司對各子公司實行控股經營。
或許源於對資本市場的自信,在2002年首次與華安員工見面的大會上,李光榮就豪言:“特華投資有非常強大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好好地送華安一程,至少可以使華安的資本金做到20億,保費做到50億~80億,當然,前20億由我來做,後50億~80億由大家做。”
特華入主還有一個插曲。收購結束之後,原定李光榮出任華安董事長,但是李此時因涉及經濟訴訟而轉任副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