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4/4 頁)
表面上是為單一的業務結構以及過快的機構擴張埋單。其實,這背後還隱藏更大的秘密,而這些秘密將在強人關國亮倒臺之後陸續曝光。
皆為牌照狂!新公司毒藥
“狼真的來了!”
2004年,經過短暫三年的WTO過渡之後,保險市場將於當年年底徹底開放。而面對海外巨型航母的虎視眈眈,除了少數公司外,多數人的底氣都不足。
實際上,2003年之時,外(合)資保險公司的數量已經超過中資保險。外資保險主體從1992年的個位數,迅速增加到2003年末的37家,分支機構達到67家,外資或合資保險主體的數量已佔全國保險公司的一半以上。
期間,除1996年當時負責保險監管的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新華、泰康、天安、華安和華泰五家保險公司之外,1996—2004年這8年之間,中資牌照一紙難求。
即使有新的中資公司出現,其實也是另闢蹊徑。例如,2000年10月,1998年設立的保監會又批准4張有瑕疵的牌照,即專為合資而設的“殼公司”——民生、生命、東方、恆安。再如,2001年底的太平人壽與太平保險,這兩家公司均以復業的名義迴歸內地市場,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
因此,面對即將到來的全面開放,發放新的牌照,引入新的資本,保險市場對內開放成為應有之義。
年初之時,政策暖風頻吹。
監管部門表明了開明的態度,“將完善保險市場準入機制,批設新的保險公司,為保險市場注入活力。有側重地批設專業性養老保險公司、健康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公司,支援保險公司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參股或設立再保險公司”。
資料顯示,1996年以來,保監會已接到申請設立保險公司24家,資金200多億元。“今年保監會審批新保險公司沒有數量限制,將是成熟一家批一家,預計將新批設十多家保險公司。”
市場熱烈追捧。
到這年的3月份,排隊申請牌照的數字就已經上升為28家,涉及資金274億元。
多年之後回首,這些資本肚子裡至少隱匿三種盤算。
其一,巨大的市場空間想象和高額的投資回報誘惑。例如投資平安保險的中遠集團在6年間年年分紅,投資回報率超過400%。最初參與發起平安保險的招商局,在2002年退出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