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頁)
年退出時獲得了10倍的收益;首鋼2001年出資1。8億元參與生命人壽,兩年後首鋼可分享的所有者權益達到2。75億元,是當年投資額的152。8%。
這僅僅是表面,即使暫時不賺錢,但是保險公司特有的充沛現金流,更讓長袖善舞的資本大佬們垂涎欲滴。
最最不濟,稀缺之保險牌照亦可轉手他人,炒牌照,這亦成為部分資本的小算盤。
這年的3月15日,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召集這28家公司籌備組負責人開會。不過,這次會議卻存心要給熱心淘金的“資本們”潑冷水,敲警鐘。
第一條就是關於投資風險的提示,與會的負責人被告知,“對投資回報週期要有心理準備:從國際經驗看,新設立的壽險公司一般要經過6至7年經營才能盈利。”
同時,“保險資金運用受到嚴格監管,保險資金包括各項準備金、資本金、營運資金、公積金、未分配利潤和其他負債以及上述資金形成的各種資產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渠道、比例範圍內進行運用”。
監管部門顯然希望傳遞兩個資訊:一是保險行業不是暴利行業;二是保險資金不是想用就用。不過,此後的事實表明,被熱暈的資本們只有少數聽進去了,其餘或者心存“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僥倖心理,或者根本就是為“炒牌”而來。
經過斟酌和挑選之後,2004年6、7月間,保監會集中新批了18家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中資保險公司牌照。其速度之快與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這18張牌照包括了8家壽險,3家健康險,7家財產險,即所謂“8+3+7”格局。
連結:保險業“擴容”歷史程序
1996年,首次擴容,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新華、泰康、華泰天安、華安5家保險公司;
2000年10月,4家專為合資而設“殼公司”——民生、生命、東方、恆安;
2001年,巧度陳倉,太平人壽與太平保險內地復業;
2004年,中國保監會8年來首度解禁中資牌照,一次性批籌18家中資保險公司,即所謂“8+3+7”;
2005年11月,長城人壽在京開業,截至年底中國共有保險機構93家,其中保險集團和控股公司6家,財險公司35家,壽險公司42家,再保險公司5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5家;
2006年11月,正德人壽開業;
2007年1月,華夏人壽於西安開業;5月,長江養老掛牌開業;11月,國華人壽開業,成為中國第52家壽險公司。至此,中國保險公司達到104家,2004年保險公司大擴容基本收官。
除了上述18家公司之外,此後還有新公司陸續獲得籌備牌照,包括當年12月批籌的陽光財險,以及2006年2月開始籌建的幸福人壽等。
不過,這些新公司的數量和速度均不如這18家公司。同時,由於批籌時間集中於2004年,陽光財險也被納入廣義的18家公司中。
由於新批公司較多,同一時期內居然有兩三家公司都以“陽光”為名,難辨雌雄。“真假陽光”成為那個瘋狂年代的一個小插曲。新牌照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的資本暗戰。事後事實表明,市場低估了資本,尤其是民營資本的逐利本性,以及未來的持續注資能力。
而看似新鮮誘人的新牌照更成為很多保險高管的職業毒藥,只不過品嚐的時間早晚而已。年輕而脆弱的高管們,第一次體驗到資本的善變、貪婪、狡詐,甚至是兇惡。
除了民營資本,這一年國有公司和健康的“優等生”們也獲得了應有的垂青。
6月7日,太平人壽發起的專業年金公司——太平養老獲得準生證。同日,“優等生”華泰財險的董事長王梓木也接過了壽險公司的籌建牌照。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再保險也緊鑼密鼓地籌建新的子公司:壽險為主業的中國人壽瞄準財險公司;經營財險的中國人保眼熱壽險和健康險公司;而已有財險公司的中國再保險則覬覦壽險公司及資產管理公司……
最終,除了中再,其他公司幾乎都如願以償,甚至超過預期。
現今回首,18家新公司中的8家壽險公司,除了3家公司(華夏人壽、國信人壽和國華人壽)未改名之外,其餘的名字均不是申請之名。而未改名之3家公司中,國信人壽已經被勒令停業,成為國內保險商業史上最為短壽的公司。
除個別公司外,多數壽險公司都曾經歷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