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4/4 頁)
,平安完成對工商銀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託的收購併更名為平安信託;同一年更在信託公司名下正式成立平安證券。
不過,“拖”亦有代價。
當時馬明哲求見監管部門的領導,曾遭遇提出“只談五分鐘”都遭拒的尷尬。同時。平安分業沒有完成之前,監管機構一直不審批平安新的分支機構。1994年至1998年期間,平安經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批准,在鄭州、太原、蘭州及部分中心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但是保監會成立後,只核准了其中少部分分支機構開業,仍有43家分支機構尚未恢復業務。直到分業改革完成之後,這些遺留機構問題才一併解決。(6)
跨過20世紀,宏觀環境天翻地覆。
1999年10月22日,經過25年12次的嘗試,美國國會最終決定廢除《格拉斯·斯蒂哥爾法》及《銀行控股公司法》的限制,取而代之以新法案《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新法案允許美國金融公司及所屬子公司、分公司從事任何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金融業務,而不受到法律約束,從而結束了美國半個多世紀分業經營的局面,宣告混業經營的正式到來。
同時,中國加入WTO在即,本土金融企業即將被捲入更大的開放與競爭的形勢,鹿死誰手尚難預料,監管層的思路從“管制”防風險,開始向“促進發展”轉變。
2001年12月7日,保監會同意了平安按保險集團模式進行分業改革。2002年4月2日,平安分業改革開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平安成為最後一家完成分業經營的保險公司。2003年2月,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平安金融控股架構正式確立。8年的磨蹭,平安終於獲得了一張完全的金控牌照,成為當時繼光大集團、中信集團之後第三家金融控股集團。
2003年底,平安集團憑藉平安信託,和滙豐聯手收購了福建亞洲商業銀行(後平安取得控股權),更名為“平安銀行”。平安成為首家併購銀行的國內保險公司。但是,隨後於廣發銀行的世紀之爭中,平安最終不敵花旗銀行和中國人壽,成為其實施銀行戰略以來最大的挫折之一。
平安之版圖中,未來3~10年,銀行和資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