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的能力,高估了我們這支隊伍。”
情況遠比預期危險。
“那時候,由於隊伍執行的偏差,使公司與客戶之間產生了許多爭議,一些客戶對我們不再理解不再信任,甚至發生了些不理性行為。一邊是上海分公司遭到近百個客戶群訴圍攻,一邊是北京方面有客戶到保監會門口靜坐,而保監會是連連來電通知哪些地方又出了問題。”
無法迴避。
“為最大程度挽回、重塑客戶對平安的信任,公司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推動實施了‘百萬客戶大回訪計劃’。”
“我自己也曾在東北的一些機構,和幾名公司領導一起回訪過一些客戶,透過回訪,很多客戶都表示理解公司,接受了產品,並表示不準備退保。”“前後我們總共回訪了全國104萬名投連客戶,此項工作堪稱平安史上的壯舉,絕對值得寫進我們的教科書。”
“這使我們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和公司存亡的角度看待執行的問題——企業成功不僅在於戰略,更重要是執行力。”
平安的分業抗戰
分業經營是一把刀。
1993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對銀行業、證券業、信託業和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以整頓1992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金融秩序混亂、金融市場失控的局面。
落腳保險行業,1995年10月1日出臺的第一部《保險法》也明確規定:“同一保險人不得同時兼營財產保險業務和人身保險業務。”此時內地保險主體尚少,需要動手術的便是四家綜合性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新疆兵團保險以及平安保險。
首當其衝的是最聽話的中國人保。
1996年,中國人保改組為中保集團,其下分設中保財產、中保人壽和中保再保險3家子公司。1998年,中保集團再度改革,被一拆到底,形成3家完全獨立的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再保險公司。
2000年前後,新疆兵團保險和太保緊隨其後,做完分業手術。新疆兵團保險改為新疆兵團財產保險公司,在把原有的壽險業務消化完畢後,成為專營財產險業務的公司,同時業務經營範圍由兵團範圍擴大到全疆。
太保仿照人保,一分為二。太保改為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太保集團發起設立太保壽險和太保產險,註冊資本均為10億元。太保分業極大地解放了壽險的生產力,太保產、壽險分業經營後,壽險業務發展迅猛。統計顯示,截至2001年11月底,太保集團實現保費收入204。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7。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8。6億元,同比增長24%;人身險保費收入125。5億元,同比增長68。3%。
同為股份制公司,平安要固執得多。
幾乎和國務院的規定同時,1993年,馬明哲就在平安內部提出了平安走綜合金融集團化的發展道路。當年年底,外資股東高盛、摩根登堂入室,極大開啟了平安的國際化視野。(4)但是,平安做金融控股、搞綜合金融集團的戰略設想,和監管層分業經營的思路背道而馳。
宏觀層面,1994年到1997年,分業經營的原則並沒有得到堅決地貫徹和執行,透過假回購、真拆借,大量銀行資金進入股市,引發股市波動。於是1997年,中國的決策層再次強調“分業經營、分業管理”。
平安不得不孤獨地“違逆龍鱗”。平安心儀的模式是:集團控股模式,即由一個集團公司(或控股公司)全資擁有(或控股)產、壽子公司和投資子公司,由集團控股公司對業務、財務、投資、人事、計劃和風險內控等重大決策進行統一管理的分業模式。(5)
這和監管層的要求直接相悖。
平安從1996年即開始著手分業準備,但是方案並未順利透過,1998年和1999年分業方案更是兩度被駁回。
平安集團現任副董事長孫建一回憶當時的壓力:“分業的時候,保監會召集全系統開會,監管領導當眾批評對分業執行不力的平安,馬總回來說,大家的眼光齊刷刷地向我射來,但我覺得很坦然,我相信綜合金融是國際趨勢,對平安也是有利的,那就堅持吧。雖然事後證明平安是對的,但這一挺7年的艱難常人無法體會。”
面對困境,馬明哲的策略是一個字“拖”。
不僅“拖”,平安還不放過吃“窩邊草”的機會。1996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