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辛之後,所有西方民主國家都出現了一定形式的福利國家,但這些福利國家的程度各異。在社會保障方面,美國對退休收入建立了相當慷慨的公共保障,與其他富國不相上下,甚至更好;但在其他方面,美國的福利國家就遠不如其他國家完整,尤其是有保障的醫療保險從未建立起來。
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確實有醫療保險,許多工人有殘廢保險,相當數量的人享受慷慨的失業與退休津貼,不過這些都不是政府提供的,而是私人僱主提供的。正如政治學家雅各布·哈克所指出的,美國戰後發展起來的福利國家體制,如從社會福利開支佔經濟總量的比例來衡量,幾乎與西歐的福利國家體制有相同的規模。但在美國,福利開支大多來自於私人僱主,而不是國家。
私人僱主為何提供所有上述福利?原因之一是,那時提供保險是吸引僱員的好方法,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由於有工資管制,公司無法以提高工資來爭奪稀缺的勞動力。另外,福利形式的報酬有不用交所得稅的優點,所以對於領取者而言,以醫療福利形式發給僱員的一美元,要比直接作為薪水支付的一美元價值更大。但在戰後,福利成為工會談判的主要目標之一。在解釋魯特為何位列百人之中時,《時代》寫道:
蟲工木橋◇。◇歡◇迎訪◇問◇
第41節:保守主義運動(8)
魯特堅持不懈地爭取新的、更好的福利,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會就贏得了在今天的僱員看來理所應當的東西。年復一年,工人獲得了全面的醫療計劃、學費返還計劃、人壽保險、利潤分成、解僱費、預付費法律服務計劃、近親屬亡故休假、履行陪審義務補助,如此等等,同時其休假、節日與休息時間也有所改善。
汽車公司等僱員眾多的公司,並未因這些要求而不堪重負:在那個年代還沒有海外企業的大舉競爭,因而公司可以將較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畢竟每家汽車製造商、每家鋼鐵公司都明白,其國內的競爭對手在談判相同的勞資合同條款。
但在百貨公司等中型企業的所有者看來,工會的要求就不是這麼易於接受了。這樣的企業也許不必應對國際競爭,但它面臨著或許未建工會的其他企業的競爭,包括極小的企業、夫妻零售店等,這些企業因為太小而不會成為工會的目標。中型企業的所有者對工會得隴望蜀的要求感到憤怒,甚至視之為威脅。
戈德華特的家族在鳳凰城擁有一家百貨公司。正如裡克·波斯坦因(Rick Perlstein)在他的名著《風暴來臨之前:巴里·戈德華特與美國共識的破滅》(Before the Storm:Barry Goldwater and the Unmaking of the American Consensus)中所說的,戈德華特是位〃商販王子〃……他所屬的階層最傾向於抵制工會運動越來越多的要求。波斯坦因指出,中型家族經營企業的所有者是〃馬尼恩(Manion)派〃運動的中流砥柱,該派是保守主義運動的奠基力量之一……聖母大學法學院院長克萊倫斯·馬尼恩(Clarence Manion)以直郵的方式聲討他認定盤踞在政府中的〃國際主義者、全球一統論者、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馬尼恩派〃的先驅。戈德華特來自亞利桑那州。該州憲法有關於〃工作權〃的規定,即禁止訂立要求一個公司的工人必須是工會成員的合同。由此可見,〃新政〃時代的勞工勝利之所以未在美國政治體制中牢靠地樹立起工會的地位,還有另一個原因:雖然締結工會的做法在美國的工業心臟地帶已穩固地紮下根基,但在後來人稱〃陽光地帶〃的地區,工會遠沒有那麼普遍、強大。在50年代,南方製造業工人參與工會的機率只有中西部工人的一半左右。當國家的工業基地與人口向南、向西遷移時,許多有權有勢的人,尤其是〃陽光地帶〃既存權力結構中的大多數人,希望能把勞工運動甩在身後。
▲BOOK。▲虹橋▲書吧▲
第42節:保守主義運動(9)
最開始是戈德華特尖銳的反工會主張令他舉國聞名。在參議院調查據稱的工會腐敗案件時,他發表了所謂魯特是莫大威脅的言論。但調查者用盡全力也未能發現魯特有一丁點的不當行為:他很廉潔自律,就連在為工會事務出差時,衣物乾洗的費用也是自己出的。要找真正的腐敗,應該去看看吉米·霍法(Jimmy Hoffa)領導的〃卡車司機工會〃……那也是為數極少的支援共和黨候選人的工會之一。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