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該數字約為10億美元,但今天已接近20億美元)。根據德龍的計算,1900年美國有22名億萬富翁,到1925年達到32個。可見在整個〃進步時代〃,億萬富翁人數的增速與人口增速大致相當。只是在〃新政〃實施後,億萬富翁才大體退出人們的視野,在1957年降到16名,1968年降到13名(當今有約160名美國人符合德龍設定的標準。)
〃鍍金年代〃的億萬富翁恰在人們意料之中:那是一些些以不義手段暴富的人,從鐵路、製造業及石油、煤炭等開採業中大發橫財的人。1915年洛克菲勒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兩位鋼鐵大佬亨利·費利克與安德魯·卡耐基,然後是一群鐵路修建商和金融家,以及亨利·福特。
億萬富翁的數目這項證據,與大地產規模等其餘證據吻合,都說明20世紀20年代末財富集中於最富階層的程度與1900年大體相當。之後,隨著〃新政〃時代的到來,這一集中程度便迅速降低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初幾十年裡,〃鍍金年代〃的種種不平等都成了遠去的傳說,所有人都相信那樣的社會一去不復返了……然而,它現已歸來。
※虹※橋※書※吧※。
第10節:長鍍金年代(3)
與現今的嚴重不平等一樣,〃長鍍金年代〃的嚴重不平等部分反映了勞工談判地位的弱勢。在這段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大僱主可以根據工作市場的供需狀況隨心所欲地決定薪資與工作條件,幾乎不用擔心會遭遇有組織的抵制。罷工往往會被武力破壞,一般情況下是被僱主僱用的工賊破壞,但有時是州一級的民兵組織或聯邦軍隊介入,如1892年的卡耐基Homestead鋼廠罷工與1894年的普爾曼(Pullman)罷工。1900年之後,工會的數量逐漸增多,其影響也減趨強大,在一戰後不久便達到一個高峰。但僱主的反攻迫使勞工再度後退,工會成員在1924年曾達到勞工總數的17%多,到20世紀20年代末又降回到11%以下……與當前的水平大致相當。
嚴重不平等的存在,並不是說工人未能享受任何進步的果實。不平等雖然嚴重,但其狀況大體保持穩定,因此,〃長鍍金年代〃時期,美國經濟的增長惠及了所有階層:與19世紀70年代相比,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的生活大都大大改善。也就是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的許多美國工人實際收入下降的情形,在〃長鍍金年代〃並未發生。尤其是城市工人,其生活質量在〃長鍍金年代〃裡大大提高:飲食與醫療條件改善;即便是廉租公寓,也通常配備室內衛生管道與供電系統;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出現擴大了個人的視野。
但是,我們不應被這些進步所誤導,從而對長年累月真切的貧窮與匱乏視而不見。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許多美國工人仍然一貧如洗。少數人過著富裕奢華的生活,而那些不幸者……失業大軍、受工傷的人或者沒有子女的老人……卻遭遇了巨大的痛苦。因為在30年代之前,基本上沒有福利、貧民救濟糧票之類的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也根本沒有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險計劃,如社會保障和聯邦醫療保險。各級政府的規模都很小,除了極為富裕的人群之外,所有人的稅負都非常低。例如,在20年代中期,1萬美元的購買力約相當於今天的12萬美元,而年收入1萬美元者便位列收入分配體系中最高的1%……但他們繳的所得稅不到其收入的1%,而今天處在同樣位置的人要繳20%左右的收入。所以,那個階段是富人的美妙時光。另一方面,由於現在美國最窮的1/5人口的收入大都來自低收入補助計劃,故而與今天相比,在20世紀20年代做窮人要艱辛得多。
這就引發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也就是說,既然人們在〃長鍍金年代〃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收入不均狀況又很嚴重,並且在一個民主體制中,低薪工人的人數大大超過了稅負極低的精英,為什麼當時卻沒有人發出有影響的呼聲,要求政府加大力度來〃劫富濟貧〃呢?
▲虹橋▲書吧▲BOOK。▲
第11節:長鍍金年代(4)
當時已經有了累進稅制與福利國家的觀念,甚至在一些地方已實施了相關的政策,所以原因並不在於沒有先例。在德國,俾斯麥於19世紀80年代引入了養老金、失業保險甚至國民醫療保險。俾斯麥此舉並非源自同情心,而是出於政治算計……他想要防患於未然,以免德皇的統治遭遇反對。但他這麼做說明,政府其實是可以更有同情心的。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為退伍軍人及烈士遺屬建立的福利制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