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諸葛亮既歿),劉禪就跑出去遊山玩水(漢主遊觀),居然沒有人能阻止他(莫之敢止)。可見諸葛亮在世時,他是不敢去的。或者說,如果他想去,諸葛亮是要阻止的。劉禪當皇帝的時候十七歲,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也才二十九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這樣的年齡,成天關在宮裡,能不鬱悶嗎?再說了,一個將來要親政的人,難道就不該出去瞭解一下國情嗎?所以陳邇冬先生說他“很為劉禪叫屈”。�
第二,不免挨訓。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臨行前上表劉禪,這就是有名的《出師表》。《出師表》當然是千古高風的華章,我們每個人讀了都要深受感動佩服不已的。但有一個人可能例外,那就是劉禪。因為諸葛亮這篇表文的口氣,完全是訓小孩子。什麼“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什麼“不宜偏私”、“不宜異同”,都不怎麼好聽。或許有人會說,不好聽又怎麼著?忠言逆耳麼!對不起,你搞錯題目了。我這裡不是要討論諸葛亮說得對不對,而是要討論劉禪聽了爽不爽。諸葛亮的話當然是對的,但劉禪聽了不爽,怕也是可能的。何況諸葛亮在說這些話時,還動不動就抬出“先帝”來。你看短短一篇《出師表》,提及“先帝”就達十處之多,可見平時也是“先帝”不離口的。我要是劉禪,心裡就不爽。什麼都是我爸如何,那朕呢?�
第三,難以親政。我們知道,諸葛亮只是顧命大臣,不是攝政王,更不是皇帝。他的任務只是輔佐劉禪,不是代替劉禪。所謂“託孤”,只不過新君年幼,這才要託。新君成年以後,就應該讓他親政。何況劉備說得很清楚:“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麼,劉禪如果“才”呢?當然就不能“自取”了。但是,我們看不到諸葛亮有還政於君的打算,也不知道在他的計劃中,什麼時候才能讓劉禪從一個“見習皇帝”變成“在職皇帝”。劉禪的“實習期”好像總是不滿,總是不能“轉正”。請問,如果你是劉禪,高興嗎?�
形同軟禁,不免挨訓,難以親政,這三條加起來,估計劉禪是不爽的。於是我們就要問第四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君?�
通常的說法是劉禪太差。扶不起來的劉阿斗麼!把蜀國交給他,還不完蛋?那麼,有證據嗎?有。四個證據。第一,親信小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說也罷。而且,劉禪的親信小人,恐怕早有預兆,否則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不會大講先漢後漢如何如何了。�
第二,不戰而降。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劉禪準備投降時,他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極力表示反對。劉諶對他的父皇說,就算我們窮途末路必敗無疑,也得君臣父子齊心協力背水一戰以身殉國,才對得起先帝呀!然而劉禪不聽,劉諶只好跑到劉備的廟裡痛哭一場,殺了全家然後自殺。有劉諶做比較,劉禪不更顯得窩囊麼?�
非常君臣(4)
第三,忘恩負義。據《三國志·後主傳》及《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劉禪追諡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有份。關羽追諡為壯繆侯,張飛追諡為桓侯,馬超追諡為威侯,黃忠追諡為剛侯,偏偏沒有趙雲。後來,由於姜維等人打抱不平,才在第二年追諡趙雲為順平侯。趙雲是劉備集團的大功臣,更是他劉禪的大恩人。追諡故人,居然不念趙雲,還要別人提醒,豈非忘恩負義?�
第四,沒有心肝。據《三國志·後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劉禪投降後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公”。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席間特地演奏了蜀國的樂舞(為之作故蜀技)。“淒涼故蜀伎,來舞魏宮前”,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所以“旁人皆為之感愴”,只有劉禪“喜笑自若”。這一表現,就連司馬昭也看不下去。司馬昭對部下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想念蜀國吧?劉禪說,這裡快樂得很,不想念蜀國(此間樂,不思蜀)。這實在太不像話。於是,隨劉禪入洛陽的舊臣郤正(郤音戲)就去對他說,下次再問,主公就說先人的墳墓在那裡,沒有一天不想念,然後把眼睛閉起來。後來,司馬昭又問這個問題,劉禪就按照郤正教的那樣說那樣做。司馬昭聽了大為懷疑,說我怎麼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馬上睜開眼睛,說你猜對了,就是他(誠如尊命)!結果所有的人都笑(左右皆笑)。你說劉禪是不是沒有心肝?�
但是這些說法也都可以商量。第一,歷朝歷代的皇帝,哪個身邊沒有小人?漢文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