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亂,就是在多個領域同時、集中爆發的混亂,使得人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去做同樣一件並不理性的事情。而這種全面、多領域的混亂絕不是像大地震或者火山噴發一樣,忽然從地底下冒出來的——何況也有一些地震和火山噴發也是可以提前監測到的。若能提前做好預防工作,防微杜漸,豈不是遠遠勝過災後再去補救?
我們看到,在這次危機中,越南政府一度因為猶豫不決,反應太慢而飽受詬病,也給通貨膨脹高企留下了時間。回顧二十年前,日本也是如此:在經濟泡沫積累的過程中不但失去了應有的警惕,反而還繼續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無異於火上澆油。這次的事件是不是暴露出越南政府決策水平存在問題呢?實際上,這些年來越南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提高行政決策的效率,並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越南在革新開放中並沒有忽視對決策能力的培養,將完善政府決策機制、提高行政效率作為重要內容,為革新開放營造一個有利的發展環境, 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行政體制改革多管齊下,從制度改革、機構改革、幹部與公務員改革、公共財政改革等4 個主要方面推開。
2006年1 月,越南共產黨在十屆四中全會上討論並透過了多項重要決議。關於小政府、大部制改革邁出了很大的步子——會議決定大幅精簡黨和國家機關,越共中央從11 個部委透過撤併精簡為6 個,6 箇中央系統直屬機關黨委整合成2個。
政府部門的改革也致力於提高決策者素質,選拔最優秀的幹部人才。這一點在從1992年開始的國會代表新型選舉方式——###中表現非常突出。國會###使一大批既有出色才能,又能夠代表民意的人才脫穎而出。越南國會的選舉程式非常嚴格,首先候選人提名需要經過所在單位、居住社群和祖國陣線的3 輪無記名投票,而且在新聞媒體上公佈候選人的簡歷、財產等情況,候選人需要與選區的選民面對面交流,接受質詢,當眾陳述選舉計劃,再透過最高超過30%的差額###產生。在最後875名候選人中, 非越###員的超過100人, 其中有30 人是自我提名的候選人。2007年5月20號, 越南登記選民透過直接選舉, 選出了500 名國會代表, 這才完成了第12屆國會代表選舉。
越南同時加強了民主決策機制建設,提升國會與國會代表的重要性和監督職能。自2002年開始,國會行使質詢權,每位中央委員都可以向包括總書記在內的其他委員提出質詢,還可以對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中央檢查委員會集體等提出質詢。質詢過程連線全國直播,每一位百姓都可以從電視螢幕上看到代表與官員當面溝通或質詢。2003年6月透過的《國會監督法》以法律形式賦予國會相當強的監督權力,促進了對決策部門的監督,提高了決策透明度。包括質詢制度在內的決策機制改革,實質性地加強了國會的權力和職能,提高了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責任感。
不過,得到改進的決策機制和監督措施並不能保證在金融決策中的快速反應,而快速反應是政策及時性的基礎,它應該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從蛛絲馬跡中發現趨勢,而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預警系統。因為通脹的爆發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突然,但實際上有一定滯後性,通貨膨脹的堰塞湖一旦形成,再想疏或堵,難度就會很大。現代計算機技術和數量經濟工具非常豐富,發達國家在經濟預警方面下足了功夫,甚至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決策機構和研究機構中也都建立了不同類別的預警系統。圍繞本國的經濟系統建立一套量化的預警系統,並及時根據預警系統反饋的情況調整政策,或許可以提前發現異動。
當然,預警系統作為一個“系統”,絕不是一套數字加一套軟體那麼簡單,是需要很多部門共同配合來做的。比如統計部門的資料質量就非常關鍵,如果作為輸入變數的資料本身不可靠,得出來的分析結果就可能差出去十萬八千里。還有決策者有沒有“剎車”的決心,如果發現了跡象卻捨不得放棄經濟增速,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那就可能放任指標越走越壞,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得不到,預警系統也形同虛設。
……。(詳細內容請見原書,支援正版打擊盜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越南危機會波及中國嗎?
越南是中國的近鄰,一直奉行社會主義制度。越南的革新開放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越南危機對中國究竟有多大的影響?越南危機是否會向中國蔓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