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07年全球農產品的價格漲幅達到近三十年來的最高點。報告認為,“食品價格膨脹”比“油價高漲”具有更大的危險性,受影響最大的將是低收入家庭。美國農業部資料也顯示,到2007年7月底,世界稻米儲存量達7210萬噸,是自1984年以來的最低點。
聯合國糧農組織釋出報告稱,2008年,全球有包括菲律賓、印尼、海地、秘魯、墨西哥等國家在內的36個國家將面臨食品短缺。3月27日,菲律賓奎松城,一名婦女在農業部外敲著空水壺抗議“米荒”;同日,泰國大米報價每噸漲幅超過30%;3月31日,在象牙海岸,約1500位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示威者高喊,“我們很餓”,“生活太昂貴,我們要被逼死了”;4月1日,印度政府宣佈將暫停出口大米,以緩解國內米價高漲的局勢;4月2日,孟加拉國達卡,人們排起長隊買米。
糧價讓多個國家發生恐慌
糧食價格一頭關係到糧農的切身利益,另一頭關係到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國際市場商品價格過快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創造漲價氛圍,影響消費者的心理預期, 糧食價格既有上漲空間,又有上漲的動力。
事實上,自然災害、人口增長、美元衰退、農業耕地被佔用以及生物燃料計劃,都是造成世界糧食價格飆升的重要因素。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在此背景下,搶購大米風潮的出現就不難理解了。
在很多人看來,通貨膨脹時搶購商品具有一百個理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漲價的商品就意味著短缺,多買些備著,就不會抓瞎,比如大米,每天都得吃,一旦那天斷了頓,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在物價不斷上漲的過程中,趁物價還未完全漲起來之際,搶先購買,還會省一筆錢,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然而,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微觀哪個角度看,搶購不管怎麼說都不是應付通貨膨脹的明智辦法。搶購就有如地震中導致誰都逃不出去的奪門而逃一樣,除了造成混亂與恐慌之外,有百害無一利,年齡稍大點的中國人應該還記得,1988年中國的搶購潮。因為物價上漲過快,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各種生活日用品的搶購。然而,人們擔心的商品脫銷的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搶購風潮過去之後,留在人們手上一堆根本就派不上用場的東西,幾乎令所有參與搶購的人感到後悔和尷尬。購買用不著的東西是消費中最大的浪費,這本來是一個常識。通貨膨脹很容易使人們的頭腦發熱,做出不理智的選擇。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通貨膨脹的煎熬
都是通貨膨脹給鬧的,通貨膨脹的確會讓人過不上安心日子,睡不了踏實覺。隨著物價的快速上漲,很多越南人的感覺是,說不上怎麼回事兒,就丟失了點什麼。原來辛苦多年的積蓄眼瞅著縮水,收入趕不上物價讓很多人心裡發毛。儘管已經是悶熱夏季的傍晚,但首都河內的西湖湖畔,很多遊客仍留連忘返。街頭巷尾的小茶攤上,坐滿了客人。寧靜的市容和河內市民淡然的表情上,還看不出這個國家有任何“經濟危機”的跡象。但是實際上,每個月都在高速飛漲的物價使每個人的心裡都沉甸甸地,讓這些普通的河內市民的生活面臨更多的沉重和壓力。購買黃金,把積蓄換成硬通貨,想法開闢第二職業,要求增加工資於是變成了許多越南人忙碌的大事。
阮明明是河內本地人,她和老公一起撫養兩個孩子,今年以來阮明明已經在同時做兩份工作,她和丈夫的月收入加起來有900萬盾,但這隻相當於人民幣3900元。他們只能暫時擠在丈夫的父母家中,為的是省下租房的費用,應付一天天不斷上漲的日用消費品的花費。
即便這樣,阮明明一家每個月的固定開銷也達到600萬盾,為了未來,他們每個月得存下200萬盾,河內高昂的房屋價格和高企的房屋貸款利率使得他們一家還不敢打算購買自己的房屋。阮明明做夢都在盤算自己的住房夢,如果要買房的話,一平方米要1500萬盾。按照現在的每月節餘,需要足足存50年才能買得起房。
阮明明的老公,四十不惑,最近越來越關心國家大事,每天的電視新聞是他必看的節目,特別是關於房地產的資訊,這天的頭條新聞是公佈越南國家統計總局的統計資料,根據統計,2007年前11個月國外直接投資FDI有85%投向于越南的房地產領域。而當日河內報紙也披露了一個數字,投在越南的直接投資和海外匯款當中,起碼有50億美元是進入了房地產開發領域。
作為普通民眾,阮明明的老公不是非常清楚這些“宏觀異常”的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