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南盾的貶值又進一步加大了通脹壓力。在微觀層面上,高通脹造成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提高了企業的成本,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2008年以來,越南企業不得不應對勞動力、資金、土地和各種原材料價格的全面上漲,推高了強勁增長的進口。2007年,越南進口增長最快的產品為資本品和耐用消費品,如機械裝置、計算機、汽車等。2008年頭4個月,進口的鋼鐵數量相當於2007年全年的進口量。高企的原材料價格,使得越南的貿易逆差加速擴大。
而越南企業本身就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對低息貸款的依賴性較強。在生產資料成本上升的同時,貸款利息的飆升無異於在越南企業傷口上撒了一把鹽,讓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隨著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銀行體系和整個經濟繼而受到拖累。
如果說輸入型通貨膨脹不一定是越南本次危機的直接原因,它至少是在經濟走向危境時再推一把的黑手。
暗流湧動的熱錢
2007年初,安邦集團以“人傻、錢多、速來”為題,發表了一篇介紹越南經濟的報告,生動地描繪了國際熱錢追逐越南市場的盛況。一時之間,越南金融市場成為國際炒家的投資熱土。對今天的東南亞國家來說,“熱錢”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早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它們的猙獰面目、瘋狂的逐利行為和巨大的危險性就已經暴露無遺。
近年來,在全球流動性充裕和國際各類投資基金擴大的背景下,憑藉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和引資條件,以及國內外利率差異,越南等發展中國家成為熱錢競相追逐的市場。特別是在剛剛啟動的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價格低、監管少、越南當地行業專家不足等因素,讓這些行業和區域成為熱錢輕鬆進出、炒作和轉移利潤的溫床。
熱錢並不是越南獨有的問題,整個新興亞洲的資本流入和流出量在近年達到了創紀錄的高水平。近年來,資本流入流出新興亞洲的總流量不穩定,很大程度上顯示了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尤其是銀行貸款和衍生品交易)的趨向。
……。(詳細內容請見原書,支援正版打擊盜版)。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國際金融機構的“話語權”
在越南貨幣危機前後,國際機構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他們掌控了可能影響全域性的“話語權”,著名“首席經濟學家”和研究報告擲地有聲,在關鍵時刻能左右國際輿論的風向。不過,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察覺到,國際機構的實際運作與他們的話語之間似乎不那麼協調,這些貌似獨立的結構自身正趟在渾水中,與所研究的物件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
2008年,正是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5月28日釋出的一份報告,將越南經濟推到鎂光燈前,一夜之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份報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越南正面臨一場類似於1997年泰國泰銖的“貨幣危機”,而且“很多基本條件已經成形”。 這份報告隨即被極其廣泛地引用,渣打、高盛、雷曼兄弟等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緊隨其後,也發表了一系列並不樂觀的研究報告。6月4日,Bloomberg釋出了題為《亞洲奇蹟再次面臨危險》的文章,對越南和亞洲經濟表示了悲觀。相應地,惠譽等三家國際評級機構也將越南主權債券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然而,在一片唱空的聲音中,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世界銀行6月6日釋出報告,表示仍然看好越南經濟。報告稱,越南推出的一攬子經濟政策正在起效,越南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正在減小。世界銀行駐越南代表處臨時總經理、首席經濟專家馬丁?拉馬並不認同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毫無疑問,越南經濟正處於困難階段。但有一點必須說清楚,上述的評價顯示誇大了困難。”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越南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賓克斯也憤憤不平,“摩根士丹利這些銀行去年對越南經濟的評價是一片光明,稱其是亞洲新虎。今年又自打耳光,稱越南經濟一片黑暗。”
在之前的兩年多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各大投行和分析機構基本上一路唱多,表示越南是未來十年的投資樂土。但2007年越南經濟問題開始浮現的時候,人們並沒有聽到國際金融機構傳來負面的聲音。對於惡化的經濟金融資料,一向嗅覺敏銳的國際投行不可能一無所知。莫非頂尖國際金融機構的預警系統在2007年同時、集體出現了盲區?
可能的解釋是,國際金融機構的研究部門以及他們在學術界的代言者們與他們所研究的區域和行業有密切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