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競爭。鍾攸平所說的“名為集體實為私人投資企業”,正是通常所說的“紅帽子”企業。中央部委層面出手研究為“紅帽子”企業“摘帽”,這還是第一次。
第二章 首富們的肉搏戰(27)
其實早在2005年末,國務院高層就曾在一份內參上批示,要求認真研究,努力解決好名為集體企業實為私人投資企業的變更登記問題。國務院最終確定,由工商總局負責研究並提出解決方案。據國家工商總局人士介紹,在過去的五六年間,山東省有1萬多家集體企業摘掉了“紅帽子”,全國其他地區“紅帽子”企業均有不同幅度的減少。
“洋帽子”滿天飛
而近年來,很多民營企業又掀起了一股戴“洋帽子”的潮流。比如,本來是“土著”的內企,卻紛紛跑到“鳥不拉屎”的某些太平洋深處的小島上去註冊,然後搖身變為外資企業;更有本來發展勢頭良好的民企,選擇了直接向外資出讓企業控制權。此舉為的就是取得和外企一樣的稅收優惠政策。據瞭解,中國目前吸引的外資中,至少有20%是“假外資”,這種投機現象人為地擴大了外匯供給,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在2006年被外資收購的中國企業名單上,我們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字:水井坊、統一潤滑油、蘇泊爾、德力西、家世界、五星電器……根據有關資料表明:2005年發生在中國的併購總額高達618億美元,但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迅速變成1006億美元,這一年在中國發生的股權交易金額比2005年的增幅高達63%,遠遠高於全球同期水平。而外資的收購狂潮,是推進這個數額暴增的重要原因。以至於在業內流傳這樣一個笑話:在紐約飛往北京的一架飛機的商務艙內,十個乘客中竟有九個人是來中國收購企業的。另外一個人本來是來中國旅遊的,但他在首都機場下了飛機後,馬上又買票飛回紐約。他幹嗎去了?回去借錢去了!
面對滿天飛舞的“洋帽子”,很多人表現出擔憂,去年關於凱雷收購徐工案的激烈爭論,便是一次集中爆發。但面對眾人的擔憂和責難,蘇泊爾總裁蘇顯澤有自己的算盤:“如果利用國際的成本來融合中國的資源,讓別人支付我們國際化的代價,是否會事半功倍呢?”
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現象的根源:作為非國民的外企,卻能享受超國民的待遇,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只有24%和15%,在低稅率基礎上還有“兩免三減半”和行業特殊減半優惠;而屬於真正國民的內企,卻一直遭遇非國民的冷遇,要交納高達33%的企業所得稅。
中國的企業所得稅一直像一個“怪胎”。導致這個“怪胎”產生的是兩部法律——一部是針對內資企業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另一部是針對外資企業實行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根據這兩部法律,內資企業統一稅率33%,內資微利企業享受27%和18%的照顧稅率;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為24%和15%,在低稅率基礎上還有“兩免三減半”和行業特殊減半優惠,再加上稅前扣除標準和退稅優惠的不同。綜合各種因素計算,外資企業實際稅負為11%左右,內資企業綜合稅負在20%至24%之間,是外資企業稅負的兩倍有餘。
給外企一雙善飛的翅膀,卻給內企一副沉重的腳鐐,你讓他們如何同臺競爭?一個國家的企業所得稅卻分為兩種,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罕見的,也是世貿組織不允許的,更不符合公平公正的發展競爭原則。“雙軌稅制”造成了內外資企業之間、投資地區不同的外資企業之間稅負相差懸殊,這種做法有悖於公平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阻礙了內資企業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的程序,大大制約了內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抑制或衝擊了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對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實在是弊多利少。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外資創造了中國約33%的GDP,卻只繳納了中國約20%的稅收;而外資企業所帶來的就業機會,更是比他們擠垮的內資企業所造成的下崗工人少得多!
第二章 首富們的肉搏戰(28)
而奇怪的是,這種“媚外賤內”的事情,卻在中國持續存在了十數年而得不到更改。真是一大怪事!
“土帽子”開始吃香
“怪事”在近期似乎有了改變的極大可能——在2006年12月舉行的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上,《企業所得稅法》(草案)經過表決,決定提請第二年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而在今年年初的全國人大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