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是我們改造資本主義工業使它逐步過度到社會主義的主要形式。同年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擴大會議,討論這個報告,確定經過國家資本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業的方針。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在人民政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絡的,並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
和平贖買政策的實現 經過國家資本主義來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意味著國家對資本家採取和平贖買的政策。
第一是用贖買和國家資本主義的方法,有償地而不是無償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變資產階級的所有制
第二是在改造他們的同時,給予他們以必要性的工作安排
第三是不剝奪資產階級的選舉權,並且對於他們中間積極擁護社會主義改造而在這個改造事業中有所貢獻的代表人物給予恰當的政治安排
四、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
1956 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地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的標誌。
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係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場偉大的變革,它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的促進作用;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開闢了道路。但社會主義改造也有諸如急於求成、工作過粗等侷限性。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949 年3 月5 日)
2。 中共中央宣傳部:《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黨在過度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1953 年12 月)
3。 劉小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政治報告》(1956 年9 月15 日)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這一章講的是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到1976 年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期間這20 年的歷史。這20 年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人民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鑑戒,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艱難探索中國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其中,既有偉大的成就,也有嚴重的挫折,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本章共三節,第一節良好的開局,第二節嚴重的曲折,第三節建設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第一節 良好的開局
一、提出建設中國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背景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著我國進入了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都很落後的東方大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馬列主義書本上沒有現成的答案,我們沒有現成的道路可選,歷史向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在實踐中進行探索的新的課題。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沒有經驗,我們只得學習蘇聯,有的甚至照搬蘇聯的做法,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不過同時又是一個缺點,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這當然不應當是長久之計。經過一五計劃的實踐,我們積累了初步的建設經驗,這就給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可能。同時,再學習蘇聯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蘇聯的經驗又不完全適合中國,特別是蘇共二十大,不僅暴露了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錯誤,同時進一步暴露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這就更加堅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中國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決心。
毛澤東指出,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揭開了蓋子”,說明蘇聯、蘇共、斯大林並不是一切都是正確的,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於反對教條主義。為了避免重走蘇聯的彎路,我們不能再硬搬蘇聯的一切了,應該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始了探索中國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難歷程。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端
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首先是毛澤東提出了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實行第二次結合的命題。
(一)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是以毛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